教育部日前印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以“創新發展”為主題,指出了高職創新發展的6個方面,包括發展動力、發展模式、辦學狀態、評價體系、教師隊伍以及社會服務。
發展動力:由政府主導向院校自主轉變
《行動計劃》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體制綜合改革要求,出臺諸多政策舉措保障院校自主權。各個項目任務均為指導性,由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實際自愿承擔。引導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發揮改革創新的主體作用,實現發展動力由政府主導向院校自主的轉變。
發展模式:從注重擴張向內涵建設轉變
《行動計劃》的目標之一就是提升發展質量。質量是其中各項任務和各個項目圍繞的核心。這就是要向戰線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高職院校應深刻把握發展模式的變化,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更多的把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教育教學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來,向內挖潛,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夯實基礎,練好內功,實現發展模式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轉變。
辦學狀態:從相對封閉向全面開放轉變
《行動計劃》要求高職教育繼續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面向社會構建開放的辦學體系,面向行業企業建立開放合作的機制,面向多元化生源實行開放性的教學,面向終身學習需求建立開放性的學分積累與轉換機制,通過開放辦學及時應對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評價體系:向內涵指標為主轉變
《行動計劃》進一步健全了高職教育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要求實行分類指導、分類評價,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轉向關注軟實力的內在提升,引導高職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高職院校要健全內部質量評價保證機制,實施對教學基本狀態的常態監測,實現自我及時診斷,自主隨時改進。
教師隊伍:向注重雙師結構轉變
《行動計劃》提出了加強高職雙師隊伍建設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職院校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推進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鼓勵高職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提升雙師素質,優化專兼職教師結構。
社會服務:向教學培訓與應用研發并重轉變
《行動計劃》在推進現代學徒制、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市場導向多方共建應用技術協同中心等方面強調了發揮企業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的作用,使合作企業成為學生教學和訓練的主要場所、教師雙師素質鍛造和科研的平臺、校企合作和生產服務的基地,成為教師在應用研發方面進行社會服務的重要窗口。
(人民網-教育頻道 賀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