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錄取正在進行之中,這是一場圍繞著高考分數展開的競爭——通過錄取分數線的高低證明高校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大學的聲譽。填報志愿時,考生和家長也總是覺得錄取分數線高的大學好,錄取分數線低的大學不好;錄取分數線高的專業好,錄取分數線低的專業不好。選擇大學和專業變成了買漲不買跌。(《中國青年報》7月27日)
錄取分數線,為何會成為高校“命根子”,變為高校質量和聲譽的象征?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在目前的高考升學評價和學校辦學制度之下,除了分數線之外,沒有其他指標來評價一所大學的生源質量。甚至有排行機構,就用錄取分數線作為高校生源質量的指標。如果招生錄取制度不變,高校和中學,以及全社會,對分數的態度就不可能轉變。指責高校只看分數,不可能有任何作用——如果北大錄取分數連年下降,社會輿論必然指責北大的辦學出現問題,因此,只要能保住錄取分數線,就能保住江湖地位,只要錄取分數在內地高校中位居前列,就說明學校辦學一流。
有意思的是,雖然高校把錄取分數線作為學校辦學質量的象征,但我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通常與大學的辦學質量、辦學聲譽并無緊密關系,而往往與學校傳統錄取數據有關。比如,北大近年來屢屢曝出辦學丑聞,前任校長更是遭到輿論持續不斷的冷嘲熱諷,學校聲譽受到嚴重影響,可是,這些丑聞似乎并不影響北大的招生;還有,兩年前,人大曝出招生丑聞,網上曾有議論,人大的錄取分數會不會走低,可事實是,人大錄取分數根本不受影響。
這種錄取分數和辦學質量、聲譽的關系,給大學帶來的“啟示”是,不管辦學上出現什么問題,只要抓住錄取工作,分數線就會堅挺。而我國的招生錄取制度,又為大學去操控錄取分數線提供了制度性漏洞。——按照我國的高考志愿填報和錄取規則,一名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最擔心的是能不能被這所學校錄取,在以前實行等第志愿填報和錄取時,第一志愿填報出現失誤,就可能導致志愿填報失敗,在實行平行志愿之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志愿填報仍舊存在定位不準的風險。
為規避風險,提高志愿填報成功幾率,考生和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參考往年的錄取分數(名次),進行志愿填報定位,如此一來,影響學校當年錄取分數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往年錄取數據。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挖空心思”提高錄取分數,讓高分學生在定位時,把本校作為目標學校(高分學生在定位時首先考慮的是往年錄取分數高的學校)具體途徑有三。
一是采取違規預錄取方式,以消除考生填報本校的顧慮,這是高校針對考生擔心填報不錄取,所采取的有針對性戰術,這種戰術有的高校招生人員有的年份“使用得好”,招生錄取業績顯著,有的使用則出現紕漏,比如承諾錄取的分數沒有預先設定好,導致報考人數增多,錄取分數上揚,結果分數線是上去了,可有的被承諾的考生,卻未被錄取,出現放考生鴿子招生事故,最近復旦大學曝出的招生確認書事件,就屬于此類,還有的招生人員本來準備“精準”掌握報考本校的每一名考生,可其中有個別考生,卻被其他學校“策反”,導致本校錄取分數下挫,出現斷檔招生事故,北大清華今年在招生中撕破臉皮,在微博上開罵,就源于此。
二是謀求有更好的錄取時機,想辦法把學校(或部分專業)的錄取,整體提前到上一個批次。這是快速提高學校錄取分數線,進而“提高高校聲譽、地位”的途徑,也迎合了地方政府想提高一本、二本錄取率,以及考生想進一本院校的心理。近年來,我國不少省市的一本率大幅提升,所用的辦法,就是把在二本錄取的院校,提升到一本。而大學從二本變為一本的當年,辦學質量沒有任何實質變化,錄取分就提高幾十分。在上海,北大和清華,被安排在提前批之前的零志愿錄取,更是通過制度設計,確保在集中錄取階段,錄取分數永遠最高。
三是對錄取分數做手腳。分析每年由教育部、地方教育考試院和高校發布的專業招生錄取分數,會發現三者發布的數據各不相同,其中,高校發布的專業錄取數據,往往最高,加上各種校內錄取優惠分數,排除掉特殊類型考生,這分明是想制造本校錄取分數高的形象,以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
毋庸否認,錄取分數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生源質量,可是,現階段看來,錄取分數卻無法反映一所學校的真正辦學質量,這是高考錄取,不能進行學生和學校自由雙向選擇的必然結果,在目前的錄取制度之中,考生并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運,填報志愿還有一定的博弈色彩,根本不能充分分析大學的辦學質量和聲譽自主做出選擇。只有實行雙向選擇,一名考生可同時申請若干學校,拿到若干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再做選擇,才能把考生的注意力,從關注是否被錄取,到關注錄取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聲譽,也才能讓大學,從關注錄取分數,用各種手段提高錄取分數,以錄取分數來突顯學校的地位,到真正重視辦學質量、辦學服務,吸引適合本校培養要求的考生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