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校一面'的局面未根本改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原北大附中校長康健21日在北京作如上表述。
21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西安歐亞學院、搜狐教育頻道等聯合主辦的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研討會暨“第四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當日,多位教育界人士建言教育治理現代化。其中,課程創新、師資管理等問題獲聚焦。
康健在談及學校課程創新時表示,全國“千校一面”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而課程改革作為其中一盤“大菜”,對于推動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原美國卡耐基教育促進基金會主席厄內斯特·波伊爾說曾說,“基礎學校多大為好?應當以師生相識為好。”康健也借這句話引出了教學方式變革之必要。他認為,升學率和學校排名等因素容易挫傷教師的積極性,但教師不要因此被動,而是通過對多樣化的教學探索進一步實現教育創新。
“深度學習需要深度交流”,康健表示,課程的“大餐”要放在學校的“盤子”里,學校的發展要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從師生關系可以讀懂一個學校”,他表示,師資問題仍是制約學校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
康健認為,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學校“草根”動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尚未建立,且創新的空間受到限制。經濟利益和功利主義的利益加速了教育的規模化和集中化,同時也加重了學校教育的淺表化和簡單化。從基礎教育來看,大規模、“連鎖店式”辦學、“照搬移植式”的課程設計,并不利于學校教育生態,而中國的“草根”教育經驗在萎縮。
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盧志文表示,大面積的基礎教育普及成就很大,但是當前的教育同樣需要從“中國制造”過渡到“中國創造”。然而,“大一統式”管理,使學校難以打造個性、形成特色。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進一步表示,進行教育治理體系的創新,要以“管理—辦學—評價”分離作為基本要求。他認為,管理上的放權將為辦學和評價上的創新提供空間,“牽一發而動全身”。
不少教育專家都提到,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需要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的新型關系。而實際上,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全國部分地方在教育治理現代化上正在做出探索: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另據江蘇省鎮江市教育局局長趙玨介紹,當地在推進簡政放權的同時,還注重減少文山會海,進一步激發學校的活力。
同時,楊銀付強調,管是基礎,辦是核心。放權不是不管,而是要創新管理方式,更多地用用法規、標準、財政和信息服務,實現對學校發展的引導和支持。改革只有落實到師生,才能見到實效。
“經驗出在地方、出在基層、出在學校,如果我們能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同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結合起來,這本身就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楊銀付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也表示,地方制度創新將是改變當前“千校一面”的重要因素。他期待,未來能形成一種更有包容性的體制,允許體制外的探索,以助力教育改革的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