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校定位不清,熱衷更名、升格、增設學科專業,導致辦學特色弱化,同質化傾向明顯等問題,教育部近日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
文件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同時明確,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01“學院”為什么熱衷于改成“大學”?
據相關規定,“學院”升格“大學”,必須滿足“主要培養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財經、教育、理科、工科、農林、醫藥等八個學科門類中;以三個以上不同學科為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但很多學院其實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學校改名的情況無非以下兩種:
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號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
二是高校層次不斷升級,名號從“??茖W校”到“學院”再到“大學”,名號也越來越“高端大氣上檔次”。
我們查看近些年來改過名字的高校就可以知道,很多學校是因為后者。
歸結其改名原因,主要有兩點:
然而“學院”升級“大學”,背后會牽扯更多因素,例如相關領導的行政級別會提升,在有些地方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績……
02過去 20 年有近半高校改過名字
全國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 20 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這個數據也是萬萬沒想到……
看看大家是怎么改的呢?改名的院校中,大部分是“學院”改成了“大學”,看看2011-2016年間改名的學校有哪些吧!(部分數據)
將學院改成大學后,學校叫起來立馬高端大氣上檔次了有木有?
03“學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詞
叫“大學”就會比“”學院"好嗎?有學者認為,學校規模變大,更容易丟掉辦學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專業。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專業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辦出高質量等。
“學院”也未必水平低,這些“學院”較“大學”特色明顯,同時也是行業一流,比方說“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原工學院”等。
04未來:嚴格本科學校審批制度 高校動態調整成常態
教育部文件確定,“十三五”時期,要堅持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嚴肅性,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并和變更等相關事項,均須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實施,未納入設置規劃的高等學校原則上不予受理。
中國的大學重名分、重級別,跟幾十年來養成的官本位意識有關,跟大學的行政化管理有關,跟教育資源分配體制有關;某種程度上說,也跟一些高校領導缺乏自信、疏于學術與研究管理有關。他們熱衷于爭資金、買地皮、建高樓、擴規模,熱衷于掙 錢、變現、跑部、攀附。他們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學校和自己的行政級別,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哪里還有余力去提升學校的學術與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