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事故,總是驚天動地的。就像3月8日發生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聯事件,牽動著全球人的心。飛行事故發生時,轉眼間,一些家庭就失去了爸爸、媽媽、兒子或女兒。但是,每當事故調查結果公布時,人們總會驚訝地發現:導致事故發生的最初元兇,往往都是微不足道的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
飛行事故,一般會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發生一起事故,通常會經歷六七個因子的傳遞。一旦“事故鏈”串聯而成,事故就可能發生。單一因子導致事故的比例并不大,但這些起始因子往往毫不起眼。二是事故因子有時是顯性的,有時是隱性的。即便是顯性因子,人們對其司空見慣,容易熟視無睹,常常忽略不計。而對于隱性因子,如果沒有追根求源的責任心和風險控制的技能,人們很難發現,更談不上根治。三是事故都是逐漸釀成的。也就是說,事故的發生要遵循“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在發生質變(事故)之前,危險因素已經演變很久了。四是未雨綢繆、預先防范的成本,遠小于事故后的亡羊補牢。有安全經濟學家統計后認為,兩者的成本之比為18。
總而言之,飛行安全體現了老子在《道德經》第63章中講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作為飛行員的我,也非常推崇這一觀點:細節決定成敗。
對于飛行員來說,在飛行了幾十年之后,單從飛行技術能力上來比較,彼此差別不大。但是,為什么有的飛行員能夠平平安安地從藍天歸來,而有的飛行員卻沒能在個人飛行安全紀錄上畫上最后的句號?筆者認為,區別就在細節上。小的地方看不到、做不細,就會造成大漏洞;小的地方看得到、做得細、做得精,就不會使自己的飛行偏離標準操作程序。
“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古話,用到飛行上,就是飛行員對自己的技術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個數,一是指自己的技術能力邊界。飛行員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技術底線在哪里,并不是什么樣的“瓷器活兒”都能攬。二是指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規章、理念方面,自己存在哪些細節短板。飛行技術檢查員對某個機組或某個飛行員進行飛行技術檢查,并不是要檢查他們的技術有多好,而是想方設法找出他們有何種技術缺陷,這些缺陷的風險高不高,會不會觸及安全底線等。因此,飛行技術檢查員的眼睛都會變成“放大鏡”,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書中自有黃金屋
不久前,我以賬號“劉清貴機長”發布了微博:“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可仔細想想,這可能是拿來寬慰懶漢的。對于飛行員來說,車到山前沒有路,咋辦?下車去找路或者現挖……”許多飛行員朋友跟帖,其中“老虎不在家的圍脖”的回復很有價值。他說:“飛行員(機長)如何預,怎么立?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波音教員告訴我們用3本書可以走天下:《飛行手冊》《運行手冊》《快速檢查單》。熟讀這3本書,99%的決斷都不會錯。”那么,怎么才稱得上“熟讀”呢?最基本的要求是,既掌握了重點,又把握了細節。都說過分注重細節,可能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但對飛行員來說,不僅要“見泰山”,還要“見綠葉”。那么,飛行員要如何更好地關注細節呢?
一是夯實理論。“知其然”能夠滿足普通飛行員的常規需求,完成一些例行飛行任務;“知其所以然”則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完成所有的飛行任務。飛行特殊情況之所以特殊,就是不常見,甚至有的連設計人員恐怕都沒有預想到,現成的程序、慣常的訓練恐怕都應對不了。此時,“知其所以然”的飛行員能夠迅速從對特殊情況的驚慌中“回過神”來,作出客觀的判斷,找出解決方案并排除險情,迅速引領飛機回到常規飛行狀態。因此,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要對飛行理論、飛行手冊、安全理念常學常新。處置飛行特殊情況,有時候只有一次機會,處置結果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飛行員知道得越多,成功處置特殊情況的概率就越高。筆者不太贊成速成訓練,如壓縮課程周期、突擊訓練時間。這種違背訓練規律的做法,最后都會有飛行事故來讓你埋單。
二是讀懂手冊字里行間的內容。目前在飛的主力機型,大都屬于歐美的波音和空客飛機。其手冊特點就是注重實用性,通常只告訴你如何做,但簡化了為什么要這樣做。因此,在看操作手冊時,飛行員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爭取將字里行間的內容讀懂讀全。這些背景知識,會出現在其他維修工程手冊中,可向維修工程部的專家請教。筆者認為,飛行員可以在案頭常備《機組操作手冊》《機組訓練手冊》《快速檢查單》《最低放行清單》和《運行手冊》這5本書,將其讀懂吃透,并且要勤于總結,形成系統思維。
某航空公司在剖析歷年發生的飛行不安全事件時,梳理出了容易被忽視的27個技術細節,并開展技術研討,達成技術共識,下發督促執行。這是安全管理“接地氣”的好樣本,值得管理者借鑒。
被忽視的“推力調節”
某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300飛機在某機場起飛時,飛機在跑道頭做了180度掉頭,飛機推力處于慢車位,離對正跑道尚差20多度,機組便匆匆忙忙按下了“起飛/復飛”(TO/GA)按鈕。飛機發動機開始增加推力,但飛機滑跑方向迅速偏轉,以30多度的交叉角,一頭偏出跑道,進入草地。此時,機組還不明就里。在給航空公司簽派員打電話時,機長還在抱怨飛機前輪轉彎不聽使喚,導致方向失控。
事后,根據QAR數據譯碼發現,飛機在慢車推力情況下,機組直接按下了“起飛/復飛”按鈕,一臺發動機的推力迅速增加,而另一臺發動機的推力增速相對遲緩,兩者約有40%的推力差。這個強大的推力差形成巨大的扭轉力矩,迫使飛機偏出跑道。而飛行員用抵反舵、差動剎車、前輪轉彎手柄,都無法抵消這種扭轉力矩。
對于渦輪噴氣類發動機來說,由于存在加速性差異(特別是從“慢車”到“中轉速”期間),各機型都會在操作手冊中要求,先將雙發或多發加速到一個統一值,等穩定之后,再手工或自動加到起飛所需推力。比如,波音737飛機的操作手冊中要求,飛機起飛時,操縱飛行員要分兩步逐漸調節發動機推力:先將推力手柄加至40%N1,等發動機穩定之后,再按壓T0/GA電門。空客A320飛機的操作手冊也對操縱飛行員提出了類似的要求。
作為飛行員,應該知道高涵道比發動機的加速特性(需要一段時間,發動機的轉速才會加快),也應該了解雙發存在加速性不一致的可能和危害。如果對類似細節不甚了解,那么操縱飛行員對“分兩步逐漸調節發動機推力”的規定可能無法始終如一地執行下去。時間一長,他們就可能將“兩步”省略成“一步”,導致起飛時飛機因雙發加速性不一致而偏出跑道。
這只是眾多技術細節中的九牛一毛。但是,如果忽視了類似細節,小則造成飛行偏差、安全差錯,大則釀成重大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