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讓信心釋放
——教育界人士看全面深化改革
改變,如期而至。“力爭在2012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如是明確。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多個省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察反饋意見顯示:學?;具_到了評估標準,公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改革,沒有止境。電子學籍全國聯網,北京中高考改革先行試水,“史上最嚴減負令”觸動神經……
國興重教。從免費義務教育到提高生均經費,從保障留守兒童的入學到萬眾期盼的“異地高考”,從修繕中小學校舍到配置先進教學設施,從增加困難群體考生的入學機會到建立健全國家助學制度……一點點鋪就的公平、均衡之路,正在悄然改變中國教育的面貌。
創新,讓教育更均衡
10月25日上午,在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梅沖小學的“在線課堂”上,14名小學生正跟隨10多公里外實驗小學教師金明學唱“小雞的一家”。金老師在電視的那頭彈琴、演唱,孩子們在這頭載歌載舞,梅沖小學教師李榮春則在一旁輔助教學,一會兒為孩子們遞上話筒,一會兒為孩子們拿出打擊樂器。
一名孩子在安徽省合肥市高劉鎮高劉學區鄉村學校少年宮美術班里向老師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金明告訴記者:“以前的梅沖小學開不出音樂課,現在通過‘在線課堂’,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鎮的音樂教學資源。”
“在線課堂”,正在安徽迅速推廣。“以前家長爭相把孩子送往中心小學,現在有了‘在線課堂’,很多家長樂于讓孩子留下來了。”李榮春告訴記者。
看著今天的山西平遙岳壁三中,人們已想象不出它先前的落寞。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學生70%外流,在校學生僅170多人。
“現在學生回來了,老師們笑了,學校里有了生氣,教室里有了書聲。省級示范高中平遙一中錄取人數從2009年以前的零增加到36人,還有61人被市級示范高中平遙二中錄取。”岳壁三中校長張明星告訴記者,這得益于晉中實行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政策。
“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動力,我們可以通過創新、提高質量等方式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特別是辦好農村教育,讓農村孩子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話語堅定。
有學上,免費學,上好學,刻下的是兩個字:公平。而教育公平,正是一個人感受社會的起點。
變革,使課堂更精彩
今年6月底,眾多媒體將目光投向陜西西安,中考中首次出現了綜合素質考試科目,考試成績的50%記入中考總成績。
也是在6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闡明了教育質量的科學內涵和評價要求。新的評價內容和指標既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又關注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既關注共同基礎,又關注興趣特長;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效益。
“教師摒棄對中小學教育質量觀固有的‘分數’‘應試’‘填鴨’‘相同’關鍵詞,真正讓‘綜合’‘個性’‘潛能’‘審美’‘信念’‘創新’等關鍵詞在腦海里扎根,是當務之急。”有著20多年校長經歷的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唐盛昌心情迫切。
同樣的教室,會有怎樣的不同?
“老師講得精彩,怎么換不來學生的精彩?哪里出了問題?”正是追尋著這個問題,廣東深圳新安中學教師吳泓走出了語文教育的新路。
“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也是真誠的閱讀者,之后你們再提出問題。學問學問,是你們來問,最后還得你們自己來學。”開課之初,吳泓就告訴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不再單純教書,在和學生的對話中也是一個受教者,那是學習者的喜悅。
在考試的日子里,北京崇文小學的體育館成了游園大世界,燈謎懸掛、積木在地、獎品誘人,自己選擇、自己取舍。一年級學生于靜涵和媽媽相視而笑,擊掌示意——“耶!”
“以這種形式進行一年級學生學業展,就是指導教師、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創設寬松的支持性環境,而不是僅用分數作為衡量標準。‘樂考’就是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讓他們對學習生活、校園生活產生極大的熱情和動力。”崇文小學校長白淑蘭表示。
“如果說,過去10年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設計與思想發動,那么,新的課程改革將更多地仰賴于‘自下而上’的廣大教師作為‘草根改革’的課堂創造。”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說。
魄力,讓改革抵人心
各地高考加分項目不斷“瘦身”,加分亂象得以清理;北京中高考率先出臺改革方案,英語分值降低、增加優質高中學位供給、減少特長生入學比例——拒絕觀望的魄力,讓改革直抵人心。
“這釋放出三方面信號:一是‘以生為本’,給考生提供更多選擇權;二是立足全局宏觀調控,促進教育機會公平;三是減壓增效,加強高考內容與形式改革。”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表示。
“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的推進,既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也需要基于全局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分步實施以及堅持不懈扎實推進的智慧和作為,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做出‘攻堅戰’的努力。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高校,從民意到輿論,都在向著有利于推進這一改革大局的方向努力。”于涵如是說。
知難而進,不容遲疑。
異地高考前路艱辛,但探索不曾止步。6月7日,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如期進行。今年是“異地高考”開放的第一年,數據顯示,約有4500名考生“異地高考”。根據《2014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學校招生考試實施辦法》,2014年北京高考報名首次有非京籍考生參加。
“異地高考政策的實施是破冰之舉,為廣大在京隨遷子女考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們可以在北京報考高職院校。同時,這也意味著后續政策會不斷跟進,以后隨遷子女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前準備或參加考試。”北京豐臺二中副校長陳維賢表示。
“‘異地高考’涉及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公共服務制度、高考招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體系的調整,是跨區域、跨領域、跨部委的綜合性改革,只有加強統籌研究和協同改革,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深知其中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