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所萬余人的大學從繁華都會遷往關中大地,只需要黨和國家的一聲召喚。
這就是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安交大)西遷的故事,這就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大考察時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時至今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堅守科技報國的初心、踐行科技強國的使命,依然是西安交大人的信條。
培養心懷“國之大者”的創新人才
“別看這個機器人樣子‘蠢萌’,但它具有重擺偏心、飛輪增穩、剎車越障、水陸兩棲等優勢,能適應易燃易爆、腐蝕性氣體、大量泥沙等復雜惡劣環境,就像一個刀槍不入的‘武林高手’。”2021年,在中央電視臺《創業英雄匯》節目中,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宋紀元的“逸動智球——全地形球形機器人”項目成功獲得550萬元意向融資。宋紀元介紹,他們的球形機器人可應用于產業園區巡檢、海上巡檢、火災探測、生態環境監測等場景。“球形機器人現在正在渭南一家天然氣企業試點應用,執行管廊巡檢任務,得到了不錯的反饋。”宋紀元說。
“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深影響著宋紀元。“身為交大青年,我將自覺傳承好‘西遷精神’,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中國自主創造出更多的強勢科技產品貢獻青春力量。”宋紀元無比堅定。
國家的使命就是交大的責任。近年來,西安交大堅持“四個面向”,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范式。以需求為導向,在科技創新的實踐中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國家未來的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4月,在西安交大建校125周年暨遷校65周年之際,學校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創辦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引領未來技術的創新領軍人才和行業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通過組建校企合作“雙師型”師資隊伍,構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項目體系與課程體系,實施自主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行彈性學制,革新評價體系,強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能力,打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新高地。
化科技報國之情為創新發展之力
前不久,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啟動暨高峰會議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國內200余名儲能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儲能平臺建設方案,共探儲能前沿技術發展。
“能源革命事關世界未來可持續發展,更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破解能源技術創新難題,西安交大創辦了全國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為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建設能源強國貢獻交大智慧和交大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何雅玲說。
多年來,西安交大聚焦國家戰略需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引擎,創新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路徑。
“未來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科教一體。”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表示,學校傳承“西遷精神”,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大科研平臺為支撐,布局一批“從0到1”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學校聯合共建40余家校企合作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為西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安交大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聽黨指揮跟黨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基礎更加扎實、融合更加深入、合作更加廣泛,質量更高、成效更好、特色更強、貢獻更大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勇擔國家使命,共創交大榮譽。”西安交大校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時代。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西遷精神”經過歲月的洗滌沉淀,早已成為一代代交大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印記,把科技報國之情轉化為創新發展之力,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時代光芒。(史俊斌、崔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