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繼續對新聞出版業予以關注,建言發聲,他今年的兩個提案分別是,加強數字教材管理和建設中國出版大學。
加強數字教材管理
隨著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出版的快速發展,數字教材(教學資源)正在越來越廣泛地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學習終端,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以來,數字教材(教學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普及,但是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是對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確。教育管理部門曾經對教材有過明確的界定,如《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并提出“數字教材可參照本辦法管理”,但數字教材與紙質教材差異較大,實際工作中很難按上述辦法操作。
二是由于哪些屬于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的認定不清,因此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疏漏。比如數字教材(教學資源)內容的審定、編輯加工質量標準等缺乏明確的規定,導致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的制作公司情況參差不齊、內容的編校質量良莠不齊。
三是數字教材(教學資源)傳播平臺情況復雜,有些平臺缺乏網絡出版資質。目前數字教材(教學資源)大多采用網絡出版物形式出版,但是許多傳播平臺沒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四是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缺乏規范的標識。國家對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出版物有統一的標識,如書號、刊號、版號等,而數字教材(教學資源)沒有統一編碼,難以統一管理。
五是中小學數字教材開發下載成本高,亟待政策支持。與中小學傳統教材相比,數字教材增加了技術研發流程,制作周期長,開發成本高,缺少統采統購政策,且當前鼓勵出版單位免費供應,長此下去勢必將影響教材質量,難以為繼。中小學數字教材是面向1.8億學生的超大規模出版,每學期開學前后的數字教材集中下載量理論上將高達近20億冊次,幾乎必然引發超大規模并發。如果數字教材不能有效對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僅下載傳輸服務一項就可能產生數億元高額成本。
為此,魏玉山建議:
建立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管理協調機制。由中宣部與教育部共同組建工作專班,制定《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管理辦法》,對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的編制、編輯、審核、出版發布、選用使用、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促進其健康發展。
加強對數字教材(教學資源)服務平臺的資質管理,通過互聯網提供數字教材和數字教育資源平臺服務的單位均應納入《網絡出版管理服務規定》管理范圍,須取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資質,或得到具有資質單位的授權。
利用已有標準對數字教材(教學資源)進行標識。制定數字教材(教學資源)標準體系。
建議將中小學數字教材(教學資源)納入國家統一采購,接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教育新基建的各級系統進行分布式下載。
建設中國出版大學是今年新聞出版界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魏玉山為第一提案人,閻曉宏、孫壽山、吳尚之、張小影、譚躍、蔡名照聯名提案。
建設中國出版大學
近些年來出版業正在發生著一系列深刻的變化,由此對出版人才的數量、科學文化素質、政治理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創新出版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批宏大的出版人才隊伍,服務文化強國、出版強國建設。
一是建成出版強國需要一支宏大的政治強、業務精的人才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建設出版強國的目標,這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出版人才隊伍。
二是推進出版業深度融合發展需要一支懂出版、會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黨中央、國務院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出版融合發展出臺過多個文件,作出了戰略部署,新聞出版單位正在積極落實中央決策,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深度融合,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復合型人才缺乏,傳統媒體、傳統出版人不懂技術,技術人才不懂出版、不懂媒體。同時數字出版業態不斷創新、數字媒體形態日益多樣,對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
三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一支懂業務、善宣傳的外向型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出版走出去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這需要有一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適應新時代出版走出去要求的人才隊伍。
四是出版產業發展迫切需要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的管理人才。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產業的營業收入占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保持出版產業的持久、快速發展,人是決定因素。
面對新時代對出版人才新需求,原有的出版人才培養機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需要。一是每年培養人數偏少,據調查,全國每年培養出版專業的本科生近5000名,碩士研究生約2000名、博士生約60人,對標同類行業最低30%的人才升級換代率,傳統出版機構的人才缺口約為27.54萬人;二是學科專業比較單一,現在全國與出版直接相關的專業主要有編輯出版、數字出版、印刷、發行等幾個專業,其他如版權及版權貿易等緊缺人才,幾乎沒有院校專門培養;三是編輯出版人才培養分散,缺乏綜合性的出版大學。據調查全國有70所高校在本科專業中設有編輯出版學專業,21所設置數字出版專業,還有少數院校設置了印刷技術、圖書發行、裝幀設計等專業,在出版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培養了大批出版人才,但是尚沒有一所大學設立專業可以覆蓋整個出版產業鏈,這也導致了大學出版人才的培養存在專業性強,但綜合性弱。
為此,魏玉山與6位政協委員聯名建議:集中力量,建設中國出版大學。
具體方式可以北京印刷學院為基礎,增設相關院系,改為綜合性出版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