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是教師的基本技能之一。一份科學有效的試題,既反映出教師對課標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情的研究深度。在高中歷史命題設計中,教師要根據高中歷史綜合試題的題目特征及發展趨向對題目進行研究,也要主動地擴充資料資源,了解把握史學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教師在命題設計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推動命題策略迭代優化的同時實現教師專業教學素養的提升。
明確歷史命題主題,反映當今社會熱門話題
近年來,我國高校招生入學考試的內容愈發廣泛,試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并且日益重視時代背景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在進行命題設計時,教師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將歷史唯物論引入命題整體規劃之中。同時,教師還要將題目與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聯系起來,使試題體現“以史為鑒”的史學特點。因此,高中歷史綜合題目的命題方向要集中在國家治理、制度建設、人口、族群認同、民主與法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教師要立足實際,在題目考查中重點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和道路的優越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教師要通過深度挖掘學生核心素養內涵,構建在高考評價體系視域下的“一體四維四環”歷史命題設計模式,包括以四維為核心的命題設計路徑及四環設計環節。該模式的形成有利于一線教師進行命題設計,服務教學設計與考試檢測,助力教育教學改革。“一體四維四環”歷史命題設計模式要從價值、思維、情境、任務四個方面展開,其內涵可以具體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進行命題設計時,教師首先要注意在題目中設置問題情境,以問題導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考查其學習動機;二是積極運用史料培養學生對事實的認知,并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三是重視歷史命題敘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四是豐富命題形式,重視對學生整體素養的培養。
突出核心素養培養,制定命題設計評價量表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上,教師主張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為主要內容,以多種歷史觀點為輔助。在培養時間和空間概念方面,教師設計題目往往選擇圖畫形式,通過研究歷史事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關系檢驗學生歸納、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史學知識實踐能力上要突出“論從史出”的特點,在家國情懷素養上,教師設計綜合題目要強調對國家、民族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此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信心。
因此,在命題設計過程中,教師須制定高中歷史命題設計評價量表。一方面,評價量表要能夠精確評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闡釋和家國情懷等關鍵素質。另一方面,評價量表還要能夠精確評定學生對各種科目知識綜合應用的集成程度,從而制定出實現等級賦分的描述性評價準則。在評價量表中,教師要注意運用微觀與宏觀的觀點,側重于學生對材料情境、現實問題的評價,同時在評價標準中也要適當加入一些能夠考查學生遷移和創造能力的內容。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資料和歷史知識,剖析中國近代社會的變化歷程。這就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并通過邏輯聯系歸納出基本史實,最終從時間、效果等方面展開思路清晰、邏輯順暢的敘述,以此提高學生的構建能力。
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豐富課程命題設計資源
歷史試題主要涉及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考查,以及對學生歷史思維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命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整理豐富的命題素材,編寫各類命題設計和相關教學資料,豐富課程資源。同時,教師可以建立全面、精準的歷史學科命題資源庫,包括內容廣泛的命題素材庫、歷年高考試題精選匯編、高質量模擬題及原創試題集,以及與之匹配的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和教案等教學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極大豐富歷史課程內容,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此外,教師也要靈活運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經歷賦能命題設計,盡可能構建屬于自己的命題資源庫,其中可以包含各類專著、期刊、歷史試題、網絡資源等,以便在命題時隨時使用。教師在具備一定的命題能力后,需要創新形成自己的命題風格,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嘗試進行自主命題,并將命題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也應當注重審核命題內容是否符合規定,從而實現教師命題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歷史命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從近年來的歷史課程自主命題情況出發,拓展思維,重視對學生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查。同時,教師也要突出對學生歷史學科關鍵能力(如史料辨析、邏輯論證等)的培養,緊扣家國情懷的價值內核(如文化認同、擔當精神等),從而精準設計試題,實現從知識考查到育人目標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