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次由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教育部門開展的突擊高考檢查,讓590名空掛學籍的外省考生“高考移民”夢落空。
為了躲開原籍的激烈競爭,在高考“洼地”搏個好前程,這些考生的家長選擇了當前“高考移民”最典型的做法:把孩子戶口遷到內蒙古某旗縣,然后到其他旗縣辦理假學籍或“空掛學籍”,每逢學業水平考試等重要節點讓孩子回來“應卯”考試,其余時間均在原籍就讀??梢环苷酆?,他們卻可能面臨最嚴厲的懲罰——既因學籍空掛被內蒙古清理,又因戶籍遷走而不能回到原籍報名。
作為中國高考的“特色問題”,高考移民問題幾乎年年伴隨著部分考生高考資格被取消、有關人員被查處等新聞引發公眾熱議。既然有可能付出高昂代價,為何仍屢禁不止?新一輪高考改革的語境下,解決這一問題有沒有新的突破點?就以上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鐵腕“圍堵”,依然鋌而走險
陳女士是河北省唐山市一名初一學生的家長。2013年底,她買下了天津市寶坻區的一套兩居室。陳女士身邊,已經有多位親戚同事通過這種方法順利“移民”,其中不乏在原籍考不上大學或重點,到了天津卻“咸魚翻身”的孩子。
“高考移民主要流向三類地區:第一類是流向京津滬等經濟水平高,而高考錄取分數線低的大城市;第二類是流向海南、安徽等經濟水平較低且高考錄取分數線也較低的少數東部省份;第三類是流向經濟和教育水平很低而高考錄取分數線更低的西部地區,如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等明顯具有高考少數民族政策的地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介紹。
對這一群體的圍追堵截,成為不少省份的“重要民生任務之一”。記者查閱資料得知,2003—2005年青海省被取消資格的移民考生數分別為251人、173人、140人,2006年海南堵截高考移民1000多名。但在2009年以后,由于堵截政策趨嚴,各地高考移民人數銳減,提前數年把戶籍和學籍轉入目的地的做法成為高考移民的主流動向。
那么,連年鐵腕堵截下,要想成功“移民”,必須越過幾道坎?
戶籍和學籍成為必不可少的兩大“關卡”。此前有媒體報道,戶籍遷徙已成為多地公開產業,不少房地產商明目張膽地刊登出“買房就能上大學”的廣告、橫幅。而對于學籍而言,盡管教育部從2009年起就開始規劃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和全國中小學數據庫,2013年更明確中小學生學籍將“一人一生一號
大數據在高考改革方案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實,在命題、報名、考試、評卷、填報志愿、錄取等各個環節中,大數據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不過因為筆者長期參與大學本科招生宣傳工作,對學生填報志愿比較了解,所以本文重點來探討一下在填報志愿中的作用。
讓我們來看看當前填報志愿的方式:目前各省一般都分成了幾批志愿,每批一般可以報5個左右的學校(有的是平行志愿),每個學校內部可以報5個左右的專業。學生一般都是利用網絡填報志愿,這相對于20多年前自己手工填報志愿來說,學生的選擇已經很多了,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招生過程中,我們還是經常碰到一些情況,比如學生經常擔心如果在一個批次中填報的5個學校都沒有被錄取,究竟會調劑到什么學校去?在同一個學校中填報的5個專業如果都沒有被錄取,究竟會調劑到什么專業去?還有的同學說,我希望首先選甲校a系,然后選乙校a系,然后再選甲校b系,可是現有的志愿填報方式不支持這樣填寫。
那么,利用大數據技術等相關信息技術,能否讓填報志愿的方式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為本,更加滿足每一位考生的意愿呢?
像選房子一樣填志愿可行嗎
以前各單位在分房子的時候,因為房子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為了讓員工盡可能滿意,所以一般會采取這樣的方法:首先將人按照某種規則排好順序,然后從第1個人開始,依次來選房子,每人給10分鐘或更長時間,他選好以后下一個人再接著選。這樣做的好處是輪到每個人以后,他都可以在現有情況下做出最優選擇,選擇自己最滿意的房子。
如果按這個思路,那么是否可以在高考之后將所有人按照分數排隊,然后從第1名開始,依次來選學校和專業呢?我們很快就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以河南為例,2014年有70多萬考生,按70萬計算,即使每人給10分鐘,24小時工作,也需要4861天。另外,考生在10分鐘之內,可能還沒有看完都有哪些剩余的學校時間就到了。
過去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是否就可能了呢?我們換一個思路來考慮問題,在正式開始錄取之前,給學生和家長比較充足的時間仔細考慮每一個學校和每一個專業,也不用分批次了,他可以逐個依次列出自己想去的學校和專業,考慮到大數據技術的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其實不用限制學生填寫的志愿數目,只要學生愿意,可以填寫一千個、一萬個,充分表達自己的志愿。正式開始錄取時,還是從第1名開始逐個錄取,但是此時并不需要每個人臨時選學校和專業了,輪到某個同學之后,只要根據他填寫的詳細的志愿,結合當前剩余學校和專業的情況,依次盡量滿足他的志愿就可以了。
因為不需要學生臨時選,而是計算機自動匹配,所以時間可以大大縮短。還以河南為例,70萬考生,就算每人需要1秒(實際上會更快),全部匹配完就需要8天,要遠遠少于現在的高考錄取時間。而且,理論上可以讓每個考生盡量滿意。
以上的方案看起來很美,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困難和障礙,很多人可能馬上就提出很多問題:如果分數并列怎么辦?對性別有限制怎么辦?對身體有特殊要求怎么辦?自主生、特長生怎么辦?這不成了唯分數論了嗎,似乎不是發展趨勢啊?無窮無盡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很有道理。雖短期內能實現這種錄取方式也并不可能,但是筆者認為,就目前的計算機水平來說,你只要能給它明確的規則,再復雜都不怕。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業務流程再造
毋庸置疑,現在整個社會都認同信息技術對許多行業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我們真的進入了信息時代。不過,我認為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中,到目前為止至少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將傳統業務信息化,比如原來我們都是交一個紙的表,現在改成電子表格,可以用E-mail或者在線直接提交;第二個層次,不僅僅將傳統業務信息化,而且要根據信息技術的特點和環境的變化,對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比如,不僅僅滿足于將紙表變成電子表格,而是要重新考慮,為什么要填寫這個表格,可以不可以不填寫,如果一定要填寫,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
其實,業務流程再造在教育領域也已經得到了應用,比如北京十一中學打破傳統班級概念,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的課表,像大學一樣走班升學,確實是再造了中學的教學流程。再如麻省理工學院(MIT)曾經針對學校的供應商服務、郵政服務、設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支持性流程(support process)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從而獲得績效的顯著提高。
基于以上考慮,在高考填報志愿這個環節上,我們是否也應該仔細考慮一下:過去為什么要這樣填報志愿,現在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可以不可以換個方式填寫了。比如,為什么過去一般在每批次只能填寫幾個學校呢?原因可能很簡單:第一,因為過去的年代在紙上填寫志愿,錄取時手工處理,如果填寫多了確實沒有辦法處理。第二,后來雖然用了網絡填報志愿,但是此時仍然是信息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層次,只是將傳統做法信息化了,所以此時即使換成我來決策,基于慣性思維,肯定還是讓大家只填寫幾個學校。第三,信息技術也是不斷發展的,前幾年的信息技術在存儲、計算等技術方面確實有限制,可能確實無法支持更多的志愿更復雜的處理。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是否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填報志愿和錄取方式了呢?就算我們不能真的按照上面的方案來填寫志愿,是否可以允許學生在一個批次內依次填報幾十所平行的學校,在一個學校內填報幾十個專業,這樣也算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愿望了呢?其實不僅僅是高考改革領域,在教育中的其他領域,我們是否也應該仔細分析一下每件事情:過去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現在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應該怎么做?
真心希望在以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考改革越來越合理、越來越人性化,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創新人才越來越多。
”,但多地仍存在對學籍的規定管理不夠嚴謹,甚至有一人多籍、人籍分離、有人無籍等現象。異地高考政策的出臺帶來新的挑戰
可能會搏得美好前程,但一旦被查出,這些高考移民往往會被取消當年高考資格。一個最轟動的案例是,2005年作為海南省理科高考狀元的湖北籍考生李洋被取消當年清華大學的錄取資格。
為何要冒著這么大的風險去“移民”?
“從根上說,還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老百姓對其迫切渴望之間的矛盾。”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認為,不能簡單地對高考移民進行是非判斷,“這種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非理性競爭,恰恰反映了我國當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
高考移民產生的另一個體制性基礎,則在于目前高考錄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數差和不同的錄取率。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的矛盾是一個自宋代以后就爭論不休的千古難題。古代科舉中因‘冒籍’事件而引起的案件不斷發生,嚴重的還破壞了邊疆地區安定。”劉海峰認為,“異地高考政策的陸續出臺,帶來了新的挑戰。怎么明確區分考生是異地高考而不是高考移民,怎么避免移民借著異地高考的‘東風’套取學籍,考驗教育部門的智慧。”
“圍堵”不是長久之計
現行制度為高考移民留下了縫隙,又該如何疏堵漏洞?
統一考試、統一錄取曾是不少學者主張的觀點。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曾表示,在異地高考放開的背景下,防止高考移民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全國實行統一和平等的招生考試。
劉海峰并不認同這樣的論點。他認為:“這種設想愿望雖好,但實行起來很難。如果要將全國900多萬考生的高考試卷集中到一個地方評閱,顯然不現實。而且,如果真正統一分數線的話,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即使將邊疆省區排除在外,很有可能出現考上北大、清華的考生將高度集中在東南少數省份,而有的人口大省極少考上北大、清華的情況。”
他強調,新時期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異地高考的政策標準,“比如2014年高考,全國異地高考的5萬多名考生中,有1萬多名來自江西。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它只要求高中讀滿一年并取得學籍。如果門檻過低,其中存在高考移民滋生的土壤,就要考慮標準是否合理”。
鐘秉林同樣認為“圍堵”不是長久之計,“從政策上對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實行適當補償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根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