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編審。曾任《萌芽》雜志副主編、《滬港經濟》雜志總編輯。著有中長篇小說四十余部和大量報告文學、散文。長篇小說《大上海沉沒》獲上海市40年優秀小說獎、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中國作家協會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茅盾文學獎二度提名。多種作品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廣播劇,并譯成英、意、日等文字。因對中國文化的特殊貢獻,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俞天白主編
【推薦書目】
《古文觀止》

本文所引文章,據映雪堂本斷句
中華書局1959年新一版(上下兩冊)
【推薦理由】我建議老師們讀一讀《古文觀止》。這是近代中國流傳最廣、文化影響最大的文選之一。在讀經熱勃起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有必要了解它,閱讀它。
道理不言自明。讀經要收到預期效果的話,必需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孔孟經典高屋建瓴,但這些教人如何安身立命、建功立業的原則,面對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如何融會貫通,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文化修養不同,答案、效果也完全不同。今天,在文化斷崖現象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哪怕峨冠博帶,三跪九叩,上得了口,卻未必進得了心。這種現象不是今天才有的,這正是我們前輩在不乏經典立本的時代,還要編選《古文觀止》這類文選的原因。也就是說,《古文觀止》在確立健康的人文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方面,如何讓經典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提供了范本。如韓愈的《原道》,一開頭所做的“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的詮釋,就是典型的注解。在這方面我們比韓愈的時代脫節更多,突然重拾經典,無異站在斷崖之下,仰望崖岸上滿樹碩果繁花卻無緣交會。所以,作為教書育人、承先啟后、尤其是負有情感與價值熏陶責任的語文老師,選讀《古文觀止》這類古代文選,更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不說教師之德與教師之責了,韓愈的一篇《師說》,把師道寫透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論述之全面,是每一個教師的圭臬。我在此介紹此書的著眼點,在于教育要實現人性化,在“以情育人”方面,這部文選很值得做“愛的教育”的補充。《古文觀止》通“情”達“理”的范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中國歷來提倡“文以情貴”,渲染民族情愫,情懷,人文精神,就是這部文選編選的重要標準。人與人、人與物間的情懷貫穿了整個選本。首篇選自《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就是開宗明義。這篇明明記載姬姓鄭國諸侯權力爭奪的史籍,卻將母子兄弟相殘中的“情”字突現了出來:“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選家將“掘地及泉,隧而相見”這一千古傳頌的佳話置于首篇,可見其良苦用心。
以孝治天下的人倫之情,由此在文選中鋪展。李密的《陳情表》,是孫輩對祖輩的人間至情: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功名利祿均不為所動之情,感天動地,成了古今之至文;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是父輩對兒輩之慈,“兩世一身,形單影只”,相依為命,情況相同,雖然“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父輩卻仍然在思考“將成家而致汝”之時,小輩卻去世了!“孰為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其情之真,其痛之深,其悲之慘,至性之言,潛然涕下。難怪后人評價他“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兄弟手足之情,則首推李白的《春夜宴桃園序》,其珍貴不止是“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的自謙自豪,而是“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瀟灑,瀟灑在于將花草明月也當成了自己的兄弟,其豪情,其襟懷,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激動?
家國情懷,家庭人倫之外,還體現在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同一上。《李陵答蘇武書》堪稱典范。李陵兵敗降胡,“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老母被戮,妻子鯨鯢,雖接受“身出禮儀之邦,卻入無知之域”的懲罰,但每一念及“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時,仍“忽然忘生”!字字血、聲聲淚的申訴,其感染力遠超今天許多愛國主義教材。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把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寫得那樣感天地,泣鬼神。一代又一代,“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把多少生靈驅上戰場,在“降矣哉,終身夷敵;戰矣哉,骨暴沙礫”的兩難選擇中,成為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世間悲情,還有什么比此更甚?而健康的人文情懷,正確的價值判斷,也就此凝成。
完美的人格,往往體現在人文精神、人文情懷受到抵制、否定、責難時刻的執著與堅守上。儒家歷來把“天下有道則見,天下無道則隱”的對道統的執著與堅守,尊奉在榮辱柱的重要地位。《古文觀止》選目中,這方面當然是個重點。如果說,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是對這種執著與堅守正面的肯定,那么宗臣的《報劉一丈書》,便是對玷污者辛辣揭露,而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則是對以遁世作為謀取功名利祿行為的嚴厲聲討、鞭撻與肆意的嘲笑了。最精彩、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他為捍衛自己的價值觀而掛冠歸隱寫得那樣輕松,“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可謂對自我解放的向往,已迫不及待了。表現得如此自覺,誰不把他當成自己的表率?
《古文觀止》所選輯的,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照顧到了各種體裁和多方面的藝術風格。我所舉的只是一方面,卻是體現核心價值的一條主線。無暇背誦的話,也應該熟讀。當然,所有選家都擺脫不了時代和社會身份的局限,此書選家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篇章也不少,但瑕不掩瑜,作為21世紀以育人為已任的教師,經歷了如此大的社會變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早已成了起碼的生存發展法則。縱然接觸糟粕,也能從中看到中國文化是從這樣一條路上走過來的。這何嘗不是教書育人的教師知識結構必須具備的另一面,何嘗不會增加對文化精華的珍惜呢?
【書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3],往來無白丁[4]。可以調素琴[5],閱金經[6]。無絲竹之亂耳[7],無案牘之勞形[8]。南陽諸葛廬[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選自《全唐文》卷六0八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會出名;水不在于深淺,有蛟龍潛藏就會顯得神靈。這雖然是一間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卻到處傳聞。苔痕布滿階石,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簾帷,滿室蔥青。往來談笑的都是博學之士,淺薄無識之徒不會到此。可以隨心撫弄素琴,可以潛心閱讀佛教。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聽覺,沒有繁忙的公務催勞傷神。這間陋室如同南陽諸葛廬,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說:“有什么理由認為它是粗陋的呢?”
(李祚唐)
【注釋】
[1]斯、是:均為指示代詞。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2]惟:同介詞“以”,2起強調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布到遠方的香氣。[3]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里借指不學無術之人。[5]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6]金經:即《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7]絲竹:弦樂、管樂。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8]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9]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10]子云:漢代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1]何陋之2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