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試下來,總有一些考生對自己的成績很不滿意。他們不僅感到懊惱,還有一些自責。表達情緒的,便是“都是會做的,卻沒有做出來”“原本會做的,考試時不該錯”等話語。至于原因,他們分析后,通常認為是這些:看錯題目了,抄錯符號了,漏寫數字了。一下子想不出思路心慌了……
會做的題目沒做出來,換作是誰都不好受。可是,這樣的事后小結。并不能幫助他們認清題目會做卻做不出來的真正原因。
以數學題為例,一道數學題要做正確,至少應該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考試前已經掌握了此種類型題目的解法:二是考試時全神貫注,手到、眼到、思路到。第一個是前提條件,沒有它,即使后面的“三到”全“到”了,也沒有用。但是,即使第一個條件符合了,后面的“三到”缺“一到”也不行。所以,只有這兩個條件都具備,才能提高一道題目做完整、做對的概率。
還有,有些考生說的所謂會做的題目,多少也有一點事后諸葛亮的味道。考試的時候,時間緊,任務重,大腦快速運轉。難免會出現思維的“黑洞”,一下子想不起來如何解答。但是,考試之后,思維放松了,時間充分了,再回憶那些題目的時候,具體的解法就出來了。
這兩者的差別在于資源的不匹配、信息的不對等。考試中,沒有多余的資源供考生使用;考試后,時 間、思維、資料,甚至和他人的交流,都為“會做”提供了足夠的資源。所以,這個會做是考試結束后的“會做”,并不是考試中的會做。
那么,如何讓會做的題目在考試中也做對呢?
夯實學科知識基礎。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熟記書上的原理和方法。對于做錯的題目,一定要引起重視,分析原因,找出知識點的漏洞,再去彌補強化。同時,要在熟悉書本的基礎上,拓展視野,掌握更多的有關本學科的知識,形成體系。
有些考生看到考試成績不好.不是去回顧反思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寄希望于多做題來提高成績,結果做得越多,錯得越多,離書本上的理論和方法越來越遠。
在考試中,做到專注。在考試中,專注是第一位的。考生在考試時應該專注于試題,專注于自己的答題行為,而不要去考慮考試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因為只要一去考慮考試以外的事,心就散了,手、眼也會跟著散亂。
考試后,別責備自己。很多考生在考試后,會出現自責情緒,責怪自己考試的時候不專心,眼睛看得不仔細。平時學習不認真……這些自責有一定的好處,那就是有利于進行自我警示、自我反思。可是,自責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時間和精力被分散,出現負面情緒,自我評價變低,課堂學習效率降低……這些都不利于考生建立對考試的正確認知。所以,考生與其自責,不如接受現實,認真分析試卷。找出知識漏洞,總結經驗教訓,并在后續學習中改進、提升。
最后,還想說的是,考試中的那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當初編進試卷的目的,就是要讓一部分考生做不出來。這在比較嚴肅的選拔性考試,比如高考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這些難題不是為所有考生準備的。而是為成績好的考生準備的。所以,考生不必為有的題目沒有做出來而過分自責,因為能得滿分的畢竟是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