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悉
古有一人,棋藝絕倫。弈棋未曾輸,值賽事悉(全都)獲冠軍,欲書《棋藝》一書,又患無才,恐書不能悉(完全表達)意,終棄之。
91.相
韓愈,少時聰穎,愛助人,鄉人相(觀察)其貌,以為福祿之相(形貌,狀貌)。后赴京城趕考,途遇一人敘其無所依靠,愈乃將其所帶之財贈之。其人曰:“汝好心,定當富貴。發達之日莫相(用在動詞前,表動作偏指一方)忘。”韓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輔佐,幫助)君王。
92.謝
暮春時節,春花謝(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謝(拒絕)之。山民執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謝(道歉,謝罪)。后至其家,山民禮遇之,牧謝(感謝)其款待。旦日牧謝(辭別)山民而出,且嘆曰:“多謝(告誡)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為美言不信(真實),故每諫必以信(實情)告之,后子蘭短之,屈原見逐。屈原以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羅江報國,信(隨意)手取頭上之飾為信(信物),俾人聞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張)大義于天下。
94.興
劉邦興(發動)兵伐秦,后劉邦王,大漢興(興盛)。政通人和,興(興辦)教育,人才興(興起)焉。
95.行
蘇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踐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設宴屬托。途中遇強盜隨行(行走),見強盜猶如行(古代軍制單位)伍之人,魁格有形。蘇武感化之。
96.幸
沛公占咸陽,是其之幸(幸運)也。且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寵幸),足見其志向遠大。項王怨沛公奪咸陽,遂生滅其之心。幸(幸虧)項伯前來告張良。項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無備殺之,后沛公幸(僥幸)得脫。
97.修
王羲之修(身高)七尺有余,常修(施行)文德。所住之處有茂林修(高,大)竹,風景甚好。僅蘭亭破,遂修(修理)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修建),又以名聯修(修飾、裝飾)之。聚友人于蘭亭,嘆修(長)短隨化,將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見清風徐(慢慢)來,神清目爽。
99.許
大鐵椎,不知何許(地方,處所)人也。身背鐵椎.長丈許(表約數,上下)。赴京城,路見一村井水清如許(這樣,如此),欲飲之,村人不許(答應,允許),怒而去。
100.陽
暮,斜陽(太陽,陽光)橫照,大雁長飛,聲斷衡陽之浦,衡陽以其乃衡水之陽(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
101.要
古時,國人皆好細要(人體的腰部),故肥胖之人皆盡力覓良方,并記其提要(要領,關健),終要(概括,總結)其法以廣之。一日,有人與醫要(相約)于茶館,而其要(通“邀”,邀請)人戲之,醫者大怒,以死要(要挾,威脅)之,遂罷。
102.宜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因淮南之地宜(適宜)橘生長也,是故,橘宜(應當)植于淮南。
103.遺
趙國因遺(遺留,留下)策,攬人才,聞廉頗雖老而欲效力于國。趙王則使人問,使者回報一餐間三遺〔排泄(大小便)矢。趙王厚遺(給予,饋贈)廉頗以遣之。廉頗以為趙王小施而大遺(遺棄)。
104.貽
自唐以來,從師之風不盛,阿諛之風而興,韓愈以為此貽(遺留)害無窮,遂作《師說》以貽(贈送,給予)李蟠,嘉其好學。
105.易
趙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換,交換)璧,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容易,輕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變,改變)色,應對自如,令秦王不易(輕視)相如。后完璧歸趙。
106.陰
一日,天陰(陰天),一農夫于山陰(指山的北面)砍柴,其間陰(冷,寒冷)風陣陣,農夫欲還家.不料山口處忽見一惡狼,農夫躲于林中陰(暗中)窺之,后以肉為餌,誘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燒之,既而還家。
107.右
李斯以功大,位于眾大臣之右(上)。其左右(近臣)皆因之驕縱。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表方位,與“左”相對)涂鴉文字甚多。
108.再
兩國交惡,其一國擊一國再(兩次),然皆敗,察其故,士氣不振也。士氣決于鼓,一鼓作氣,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敗。
109.造
太宗年間,魏征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貙m中,造(制定)法令,興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梁惠王問政于孟子,曰:“本王處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對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聞片面之詞,當身體力行,方知(智慧)明而無過。”
111. 致
齊王欲致(招納,引來)天下之士,致(送給)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達)誠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貧,無從致(得到)書以觀,而思維精巧,尤致(最,極)思于天文陰陽歷算,為晏子之誠所感,前往晏子處。兩人席談,方覺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歡。
112.質
屈原借《離騷》“唯昭質(本質)其猶未虧”表忠,而秦使離間計,令人厚幣委質(通“贄”,見面禮)事楚,使楚太子赴秦為質(人質)。屈原力諫,而子蘭肉袒伏斧質(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請罪于楚王,讒之。楚王怒,質(質問)屈原,后逐于江濱。此地有蛇,黑質(質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為藥,醫百姓之患。
113. 治
曹操有疾,久治(醫治)不愈。受人詬病,因其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劉備等共治(對付)之,于危急之中以義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與“亂”相對,特指國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114.諸
智叟見愚公一家人搬山,將石投諸〔兼詞,相當于“之于,)渤海之尾,嘆道:“諸(眾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聞諸(兼詞,“之乎”)?
115. 賊
三國時期,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敵人)也。孫權乃陰令部屬為賊(刺客)使于操,未果。后權思慮興國之事,以為國內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賊(害,禍害)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盜賊(強盜)。權使人捕而誅之。
116.族
西楚霸王率精兵殺入咸陽,后放火,瓊樓玉宇皆為塵土,名門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類,輩)俯首稱臣。秦人統一六國,終為楚人族(滅族)。
117.卒
韓信拜大將軍,率士卒(士兵)與項王戰,卒(通“猝”,倉促,突然)起不意。項王難于應付,節節敗退后卒(死)于烏江.而卒(最終)成萬世威名。
118.走
太史公牛馬走(仆人,自稱的謙辭)司馬遷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禍,嘗欲亡走(逃跑)之,后至驪山,見其直走(延伸)咸陽,憶荊軻刺秦之時,秦王還柱而走(跑),則嘆歷史無情。
119.左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邊)右種梧桐。后聲名震,鄉紳皆迎之,虛左(左邊的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噬下勚?,令左右(和“右”用,指身邊侍候的人,近臣)詔其進京,欲以重用。
120. 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車坐(因為)愛美景。一日,出門見客,見一人南向坐(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后跟上),諸多財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守,不動)而待官兵,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