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葉翠微(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杭州二中校長)
主題:辦有良知的教育
時間:2016年11月5日
主辦: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編者按】
上海和浙江的新一輪高考改革釋放了哪些信號?在深圳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中國教育改革分論壇上,自稱為“草根”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說,這場高考的改革設計,標志著對學生的統一設計、統一要求、統一定制開始走向了私人定制。這種改變,倒閉學校進行一系列的創新,這其中包括讓孩子從上學刷題走向上學讀書,也包括給予中小學教師體面的結構工資。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葉翠微演講的整理:
我是一個草根,在學校第一線,我想就學校一線面臨的話題跟大家做一個匯報。大家知道,中國人都喜歡講教育,只要講教育,必然講高考。這兩年高考有一個熱鬧的話題——上海、浙江引爆了新一輪高考的改革。這場改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思考?這是我們一線的同志們關注的話題。圍繞這個話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浙江的高考方案大致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浙江高考方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考試形態上來講體現了一種選擇——語文、數學全國統一命題,外語社會化考試考兩次,另外還需要學生從學考到選考,共分兩次。
第二,在考試科目的設計中,有一個很靈動的東西。原來考北大、清華,如果是文科類的必須考政史地,理科類的必須考理化生,而2017年的高考,孩子們可以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還有浙江的一門特殊學科技術,這七門功課中自選三門參加高考。并且整個分數的設計是750分。
第三,它的錄取方式不是過去的依分選校、依校選專業,現在是首先選專業,然后再定位學校。這樣就把孩子高中的學習,特別是選課的學習和大學的專業學習,以及未來的職場奮斗之間建立一條綠色的通道。
這個概念里有一個核心的邏輯點,就是選擇性的教育思想。所謂選擇性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讓學生“小鬼當家”,你要考什么、你怎么去考,你自己去拿主意。另外,給高校有一個更大的回應,也就是說高校要招什么樣的人,過去北大、清華可以錄取到考分最高的學生,現在你要學數學肯定是北大,你要學醫學不一定是北大,也可能是中山大學,等等。
這樣一個邏輯在一線推進以后,目前也引發了一些議論。10月14日-16日,2017要參加高考的這批孩子們,真正面對了實質性的選考和外語考試,考前也有學生、家長、老師對這個問題表示質疑。因為就學生而言,他們認為浙江考試方案里面,4月份、10月份兩次集中性國家級的高考,打亂了原有的教學節奏,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原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得不戛然而止。老師們也提出一個話題,有人認為這次改革是一場鬧劇。家長們也給了我們一個視角,這個考試的賦分是否公平?因為浙江2017年的高考,如果僅僅從統一高考錄取考試,肯定會出現高分學生的現象,所以必須要配置三位一體的模式,即高考成績占50%,學業水平成績占10%,還有高校綜合素質測試占40%。
當然,家長們談論的這些問題,在我看來,實質就是這次高考改革究竟是圍繞考試轉還是圍繞育人轉?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我們也進行了很多次高考模式的改革,從3+x到大文科、大理科到英語聽力與筆試的結合,但是為什么每次這樣的考試總受到詬病?因為我覺得從本質上講,它還是圍繞考試而考試。
我覺得高考的改革與我們前些年推進的課程改革,或者說育人模式的改革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連接,自然的連接應該圍繞的是育人。如果說這次高考的改革核心指向是育人的話,它必然會引發中國教育的變革。什么樣的變革呢?
第一,我認為由小鬼當家,由小鬼走班選課,標志著我們對學生的統一設計、統一要求、統一定制開始走向了私人定制。孩子們七選三,為什么要選擇這三門,能不能不選這三門,或者在選三門的過程中仍然要重視這七門?這次進步的意義是什么?過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被設計者,是成人思維流水線上的一個棋子,現在孩子們可以從溫水煮青蛙的水里面把脖子仰起來。所以我覺得私人定制時代,這個信號已經釋放了,告訴我們學校要關注這樣一場變革。
第二,就教師而言,教師的職業配置坦率說過去都是計劃經濟模式,都是賣方市場行為的配置,只要是物理老師我肯定給你課上。但是在新高考的模式推進下,我們發現了一個變化,學生如果是自由走班、自由選課,必然要有一個配置——自由選師,一定要滿足學生自由選師。當滿足學生自由選師,很顯然有的老師會在選課平臺上被學生“秒殺”,也有的老師有可能沒人選,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進入買方市場。當然我覺得高考的推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兩市并存,教師要面臨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職業選擇可以形成一種共振現象,這種共振現象給年輕的老師提出了一個明顯的信號:你的職業素養如何、為人師表的口碑如何、育德樹人的業績如何,將是你取得“秒殺”的核心競爭,你如果沒有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就有可能被冷落。實事求是講,這些年中國基礎教育在搞績效工程,績效工程以后,基本上是一場新的“大鍋飯”。我作為一個校長,走在校園里經常做這么一個動作(彎腰作揖),對老師們說,“行行好,幫幫忙。”而現在新高考以后,我可以這么走路了(昂首挺胸),因為現在老師有沒有飯碗要靠校長,學生不選你,你只能找我校長。
第三,學校的自主創新。也就是說這場高考的改革設計,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過去統一配置、統一要求、統一考試、統一評價、統一錄取這樣一個模式,它是多元多態的。多元多態以后,作為學校你怎樣找到你的市場定位,育人的樂趣,怎樣使你的學生在學校從成功走向幸福?這就倒逼學校必須有一系列的創新。什么樣的創新呢?
1)組織文化的創新。我覺得因為中國持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造校運動,以及我們所謂基本設備、設施的一種高配狀態,的確校園的物質形態可以講在歷史上是最高點。但是伴隨著這個最高點,我們也看到了另外一個情況——“橡皮人”的問題。“橡皮人”是作家王朔的一句戲語,指那些人無痛、無癢、無愛、無恨、無所謂的人。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面對?當然很重要的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應試教育氣場把他hold住,所以他已經很默然了。我們經常看到孩子的眼里已經更沒有讀書的志趣了。家長讓孩子讀書去,他的回答很簡單,“你拿試卷來。”在應試教育中,讀書就是做題,做題就是讀書。作為對這個問題的一種反思,我覺得學校應該回歸到讀書。請在座的教師朋友們想想看,現在孩子們書包里面背的是什么?書包里面的份量越來越重,書越來越多,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是我們知識的“肯德基”,是知識的“垃圾”。
前不久我到浙江圖書館做了調查,中國14歲到18歲、18歲到25歲,25歲到35歲,35歲到60歲,60歲到70歲,哪個年齡段借閱量最多?60到70歲。哪個年齡段借閱量最少?14到18歲。這個年齡段正應該讀書的孩子們沒有讀書。并且還有一點,也有的孩子大部分在讀,讀什么?《平凡的世界》、《天龍八部》。但是同齡段美國學生讀什么?《理想國》、《共產黨宣言》、《倫理學》,所以我想這是在告訴我們要解決“橡皮人”的問題,學校要讓孩子從上學刷題、應對考試要走向上學讀書去。
2)內生機制的創新。怎么讓我們的老師自發地、興致盎然地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實踐當中去。我覺得現在老師們很茫然,茫然的原因是國家沒有制度設計。因為我們的老師,特別是中小學老師現在沒有體面的結構工資。杭州二中,我們不說自己是老大,好像沒有第二所學校敢說。但是我們高中老師的年收入不到十五萬元,什么概念?如果想到西湖邊買房子,僅僅是衛生間的一角。所以我覺得在這些問題上要變革的話,中國既然不缺錢,為什么我們老師缺錢呢?
3)學習平臺的創新。現在開始重裝備,基于學生科技創新、天文愛好、生物興趣等等,但是我覺得一定要面對的是21世紀的學習,21世紀的學習有三個問題不容回避:第一,學習的一種價值取向,要服務于人、服務于自然。第二,學習的一種思維品質,要創新、要求益、要異想天開。第三,學習的一種回歸,要回歸到生活,要找到樂趣,不能茫然。
4)質量的保障,我們用了新高考模式,怎樣才能保障質量。前些年華東地區有意識地參加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行的國際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測試PISA(國際學術評價項目),有些地方很高興,感覺我們的數學、科學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發達國家,因此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是OK的。我不反對這個結論,但是要提出的問題是,這樣一種測試僅僅只是一個點或者一個面的測試,絕對不是一個完整的素養、素質和情趣的測試。因此,我們在圍繞質量保障同時,怎樣圍繞一個完整的人進行質量保障,這是一個創新。
5)考試模式的創新,我覺得這次高考的改革還僅僅只是在分數怎么來,錄取怎么走、人怎么走。中國的高中教育真正的回歸到國民教育的時候,那就是考教分離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