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被網友刷屏了,由于沒有拿夠足夠的學分,華中科大的18名本科生被轉為了專科生。
這并不是華中科大自己的異想天開操作,而是很多學校共同的選擇。比如云南大學,將學生成績分為三部分,平時成績占二成,期中考試占二成,而最后的期末考試只占六成。并且要求,總分70分以上才算過關。在這樣的成績要求下,云大2018年的畢業生中,有5.3%的學生因為學分未修滿等原因而未能畢業,還有6名直接被退學。
今天,教育部也出來說話了,高教司司長表示,現在很多大學生考上大學之后,就醉生夢死,天天不學習。這樣無法保證教育質量,因此,過去的“好日子”要結束了。
世事君是贊成這樣的說法的,高校應該有一定的淘汰率,不能讓不合格混子拿著文憑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
世事君大學畢業也有十多年了,但仍然記得,當年在大學里面,有的同學在網吧一待就是半個月一個月,靠吃方便面喝水度日,甚至出網吧的時候天氣都轉冷了,他還穿著夏天的衣服。
教育部嚴抓高等教育質量,其實從幾個月前就開始了,今年六月份的時候,部長就表示,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合理“增負”,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現狀。
這并不是拍腦袋的決策,而是一系列配套措施,還包括:
去掉“水課”,提升“金課”,把之前一些沒有的,講的不好的,同學不愿意聽的課淘汰掉,打造學生喜聞樂見,對提升水平大有幫助的課程。
還要讓教授們都給本科生上課。過去一些大學里的教授,只做研究,但不教課,頂多帶一些研究生博士生,這樣,很多本科生就無法和優秀學者接觸,很多前沿的東西和理念,他們就接觸不到。
還要取消“清考”制度,所謂的清考,就是學校把大四臨近畢業但學分還沒修夠的學生都集中起來,給一張卷子讓他們隨便做做,就可以拿個畢業證。相當于一個“兜底”的做法,今后這樣“輕松拿證”的門路也要被卡掉。
早在多年前,有學者就呼吁應該改進我國的高等教育。眾做周知,我們的基礎教育放在世界上也是很優秀的,但是一進了大學,很多人就像拿到了一張“船票”一樣,立刻就輕松了。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恰恰是進入大學之后才更加辛苦,要學巨量的知識。
之前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說“高三畢業的時候大概是你人生中知識量最豐富的階段”,就是一個對這種現象的調侃。
初中高中那么玩命學習,就是為了到大學猛松一口氣,把知識全忘掉?那么前面的學習也太虧了吧。
當然,就像教育部意識到的那樣,這口鍋也不能全扣在學生身上。我們大學里的很多課程,有的課本非常陳舊,多少年都不更新,早就脫離實際;還有的老師,本身就是從學校畢業就教書,自己就沒有業內的實踐經驗,只會照本宣科,學生當然聽的昏昏欲睡。
因此,改造我們的高等教育,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動一些大點的手術。可喜的是,教育部門已經對此有了一些認識,希望能在不遠的將來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