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將迎來新的一年。2015年,是辭舊迎新的一年,是切實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舉措的一年,亦是推進義務教育就近入學、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年。具體來看,高考加分調減到位,自主招生首次放在高考后進行,高考殘疾考生首享延時便利……樁樁件件都顯示著改革的決心。
教育整體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5年間,從中央到地方,從東部到西部,大幅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學前三年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從數據來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70.5%,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小學凈入學率為99.8%、初中毛入學率為103.5%,義務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
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86.5%,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7.5%,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高,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15.83%。
綜合國家體制改革小組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的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新一輪教改,正在支撐發展中大國加速邁向現代化。
殘疾考生首享高考延時
2015年5月15日,教育部、中國殘聯聯合印發《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暫行)》,從2015年高考起,我國對殘疾人考生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便利。規定中首次提出,書寫特別困難的考生可以延長考試時間。
恢復高考以來,對考生的人文關懷在今年的政策中有了明確的規定。考場可以為殘疾考生提供的便利包括:提供現行盲文試卷;提供大字號試卷;優先進入考點、考場;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考點、考場設置文字指示標識、交流板等;允許視力殘疾考生攜帶答題所需的盲文筆、
盲文手寫板、盲文作圖工具、橡膠墊、無存儲功能的盲文打字機、臺燈、光學放大鏡、盲杖等輔助器具或設備;允許聽力殘疾考生攜帶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助聽輔聽設備;允許行動不便的殘疾考生使用輪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殘疾考生可以自帶特殊桌椅參加考試;對使用盲文試卷的視力殘疾考生和使用大字號試卷、因腦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無法正常書寫或無上肢等書寫特別困難的考生延長考試時間。
今年,在北京市共有10名考生獲得了延長30%考試時間的便利。在考場,北方交大附中還為視障考生準備了大臺燈、放大鏡等用品。
小學入學劃片區域透明可查
每年,小學入學劃片都備受關注。對于北京家長而言,此前,學校劃片區域難以查詢,常常需要居民間的口口相傳,這一問題經常被社會詬病。
2015年4月,北京市東城區率先開啟小學入學劃片服務系統。只要家長輸入東城區教育招生考試中心的網址,就可以在網站首頁的右側看到“東城區小學入學劃片服務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一個
身份證件(兒童、監護人)最多可查詢兩個東城區實際地址劃片,家長需要根據家庭實際情況進行查詢。盡管教委強調網上查詢的劃片服務系統僅作為入學參考,最終的劃片區域仍然以學校6月份張貼的實際劃片區域為準,但這無疑為家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與東城區同步進行的,還有朝陽等區也相繼公布片區的劃分,為學生入學提供支撐。
“雙培”“外培”首次招生
2015年起,“北京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正式啟動,其中,“雙培計劃”“外培計劃”是北京市首次實施的高校招生形式。“雙培計劃”招生是由北京市屬高校與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養優秀學生的一項舉措,北京市屬高校每年將按照“3+1”“1+2+1”等培養機制,輸送2000多
名市屬高校優秀學生到20多所在京中央高校進行為期2~3年的中長期訪學。“外培計劃”招生是市屬高校每年將輸送部分學生到海外境外開展為期兩年左右的訪學活動。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雙培計劃的名額是平均分配到各個區,幫助更多學生進入理想大學。
自主招生首次放在高考后進行
根據教育部規定,今年高考自主招生不得在高考前舉行,統一安排在高考之后公布分數之前。規定不得采用聯考,所以“北約”、“華約”、“卓越”等自主招生聯盟全部取消,各高校單獨組織考試。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表示,之所以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出分前進行,主要考慮有兩點:一是出分后,高校如果根據高考成績設定門檻,部分有學科特長但高考成績稍低的學生可能被擋在門檻之外。二是有利于維護
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高考出分后,部分考生家長追求自主招生“優惠分值”目的性增強,高校給予的“優惠分值”利害性加大,防范營私舞弊和權力尋租風險的壓力就會增加。
不過今年的嘗試結束后,不少高校招辦負責人表示,自主招生“時間表”調整后,自主招生考核放在6月10日到22日,而這段時間大學還有研究生答辯、本科生期末考試,在人員和場地方面都面臨挑戰。
高考全國卷省份增至26個
教育部表示,今年,增加使用全國卷省份的任務基本完成。遼寧、江西、山東三省份2015年已使用全國卷;安徽、福建等8省份已申請2016年起使用全國卷。全國卷使用省份從2014年的15個增加到2016年的26個。
據了解,2014年,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西、貴州、甘肅、青海、西藏、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新疆、云南、廣西等15個省(區)。2015年起增加了江西、遼寧和山東3個省份。
與之相配套,我國將全面修訂高中課程,從課程方案的設置,到每一門課程的標準,每一科的教材,都要全面修訂。使得高中課程與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相協調,加大高中課程的選擇性,滿足改革后高考的要求。
高考志愿大平行降低風險
今年北京市高考首次實行大平行志愿,報志愿的時間也從考試前挪到了考試后。因此,2015年的考生是考后知分知線填報志愿,為此,考試院還公布了學生一分一段的排名。
北京從“小平行”走向“大平行”,減小了掉檔落選的錄取風險,同時也增加了考生選擇權。北京以往的“小平行”僅是在第二志愿實行平行志愿錄取,可填多所院校,而第一志愿僅能填一所院校,仍然遵循的是“志愿優先”的原則。
此次,“大平行”下的本科招生將按“提前批”以及一批至三批等四個批次依次錄取。其中本科一、二、三批均為平行志愿,考生可分別填報6所平行志愿高校,每所高校填報6個專業,按照“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投檔。新的志愿錄取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落榜的風險。
地方性加分調減63%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隨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一些大家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始“破解”,如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促進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公平等;一些原來受制于高考制度的
基礎教育改革開始“破冰”,如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推進選課走班、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等;一些更加多樣化的科學選才舉措開始“破土”,如高校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提出科目要求、更多的高校招生錄取探索使用綜合素質檔案等,高校招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
據悉,目前我國高考加分已經得到減少和規劃,地方性加分項目將從2014年的95個減少到2018年的35個,減幅高達63%。除了浙江、上海已經發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包括北京在內的其余29個省市自治區均已經形成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方案基本成熟,相關備案正在抓緊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