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曝光湖南大學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碩士生轉入該校就讀,他們從排名低于湖南大學的學校轉出,公眾質疑存在“暗箱操作”。湖南大學通報,決定撤銷同意這17名外校研究生轉學的決定,并啟動調查追責程序。記者了解到,其中部分學生的親屬確為當地教育或行政部門官員。(1月27日《新京報》)
當地教育廳官員承認其兒子也在“轉學17人”之列—如此瓜田李下,難免讓人聯想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成語故事。
公正嚴肅的轉學制度,淪為蔭庇子弟的灰色福利?事實若真如此,高校轉學制度恐怕也難免要遭遇一棒打死的命運。因為眼下的輿論,已在關切“轉學制度面臨存廢之爭”。這種因噎廢食的流氓思路,雖然不堪一駁,但在當下的中國教育界,似乎又是公平正義的“守護神”。個中道理很簡單:轉學無可原罪,但如果制度設計漏洞百出,制度執行又長袖善舞,兩害相權取其輕,干脆不如關了轉學的大門。
回頭看來,從“加分”到自主招生、再到轉學,按理說都是最正常不過的制度設計。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取消是一種明晃晃的退步:它意味著粗暴的一刀切,意味著教育自由版圖的收縮。17人說轉就轉了,固然令人生疑;17人說不轉就不轉了,這能算是公平的糾偏?
眼下,湖南大學的“追責程序”,注定無法不孚眾望:一則,在轉學事件上,湖南大學的位置,恐怕未必那么主動,在熟人規則與權錢規則的語境下,高校從來無法獨善其身,“自查自糾”早就難以自證清白;二則,轉學事件牽涉眾多,甚至地方教育廳都魅影重重,僅靠涉事高校來“追責”,就算動機純良,起碼也是力不從心的。更重要的是,此事不能點到“17人”為止,如何將程序與結果晾曬在公共監督之下,需要頂層設計直面質疑。
這是一個可怕的邏輯:正常的教育制度,玩壞一個,就關上一扇門。長此以往,教育改革莫非要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招錄上的問題、資金上的問題,往往是高校尋租與貪腐的重災區。不過,高校的這些核心領域,常年是信息公開制度難以企及的“特區”。如此下去,輿論監督不過是一場“爆料不休、補漏不止”的游戲。教育的門壞了,不是要砌上一堵墻,而是要讓這扇門錘煉為“百毒不侵、刀槍不入”的銅墻鐵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