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須畏浮云——(宋)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飛來峰①上千尋塔②,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
只緣④身在最高層。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
[注釋]
①飛來峰:“飛來峰”,又稱靈鷲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靈隱寺前。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稱此山很象天竺(古印度)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故名
②千尋塔:古代以八尺為一尋。
③浮云:飄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④緣:因為。
[今譯]
千丈高峰,上有千尋塔寺,
雄雞啼叫,喚出東方紅日。
從來不懼浮云能遮住雙眼,
只因為我凌空站在了云際。
[賞析]
王安石考中進士之后,做了幾年地方官,后來當宰相,始終以一個積極進取的姿態從事各方面的變革。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年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可以說是他這種心態的反映。
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此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首詩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映成趣。王安石抒發了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王之渙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的努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