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高考毫無疑問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發揮其“指揮棒”的功能。如果高考順應家長的期盼、教育的趨向,引導整個社會實現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目標,倒是給了教育改革一個合適的契機。經過本人的調研和思考,提出語文高考試卷是否可以進行“三一式”結構的探索。
一、 “三一式”結構
“三一式”結構來自戲劇概念。指的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個完整的行動中,服從同一個主題。
“三一式”結構高考語文試卷,正是試圖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景、特定主題中,將基礎型課堂、拓展型課堂、研究型課堂結合起來;將篇章教學、拓展學習、社會體驗結合起來;將說、讀、寫三大語文能力融合起來;將語文考試的詮釋性、論證性、創造性結合起來;將語文學習的基本知識技能、思維能力與人文視野和素養結合起來。
既體現“檢測”功效,亦達成“引導”目標。“三一式”結構強化以下幾點:
一是增加體量以考查素養。
二是圍繞主題組織閱讀材料、分布試題,為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奠定基礎。
三是補充“小論文”,以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四是補充口語考試。
例卷結構:
核心閱讀材料:《我的老師沈從文》(汪曾祺)(文學性作品)(2000字)。
研讀資料:汪曾祺《自報家門》(節選);《沈從文簡介》(史料);《汪曾祺的語言》(節選)(說明文和議論文)(2000字)。
小論文:在“汪曾祺的創作觀”“汪曾祺的語言特點”“汪曾祺對沈從文的‘偏見’”等標題中選擇一個并論述之。400字左右。
作文:“傳統與現代”。800字左右。
口語:就“小論文”的內容作5分鐘的發言或發言提綱。
二、 與現有高考模型的不同之處
“三一式”結構的高考試卷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它保持現行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古文閱讀、古詩閱讀、作文等基本板塊,涵括現行考卷的全部考點。
1
體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性
自2005年以來,上海高考語文試卷的結構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結構:整張考卷,一共150分,主要考查讀與寫,涉及少量文化文學常識和記誦。“三一式”結構的試卷在考查能力方面,則進一步增加了對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考查。
2
體現語文能力的綜合性
2015年以來的上海高考語文試卷屬于“單篇命題、板塊拼接”——兩篇現代文、一首古詩詞、兩篇文言文,六句默寫,一篇作文。整體上體現不同的考查角度和維度,具體的幾篇文章或語段各自獨立。
“三一式”結構試卷改變現行考卷語篇各自獨立的形態,采用主題式選材,整套試卷的材料基本在一個專題之下,材料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能彼此印證和參照。(基本框架見下表)

3
強化語文能力的實踐性
2015年以來的上海高考語文試卷秉持以“能力”為主的立意。但是鑒于結構和閱卷方式的局限,在詮釋性、論證性、創造性三個層次上,依然以前兩個層次的考查為主。“三一式”結構的試卷則要求學生閱讀材料,且在不同的文本中尋找脈絡,形成自己的判斷。要求學生有更宏觀的把控材料的能力、更深的發現內在邏輯的能力、更強的綜合與表達的能力。
三、 提出“三一式”結構試卷的緣由
中國是教育大國,上海是中國的教育高地,pisa測試的世界第一,似乎表明上海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教育。但另一個不爭的教育“成果”卻是:我們的學生對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基本熱情都逐漸消失。
2014年,本人在上海三個等級的高中(分別是“四大名校”、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和區級實驗性示范性高中)中對1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高中生在三年中達到三百萬字閱讀量的不足3%,87%的學生在整個高中期間涉獵的名著“少于2本”;高中畢業生中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做過“課題”的不足2%;對“課題”兩字毫無認知,甚至以為“課題”就是“課文題目”的,高達67%。
在實際中,接受過專門演講訓練的只有4%,能夠“當眾作15分鐘左右的演講,觀點明確,用語規范,語言連貫;感情充沛,音量適中,能借助語調、手勢,產生一定的感染力”的,只有12%。
語文學界早已不言而喻的“聽說讀寫”,“說”已經被實際教學基本取消;即便是閱讀,也往往是三千字以內的小閱讀。
真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文學感知力的長篇閱讀少之又少;而長期呼吁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更是基本被課內的“糾纏性”講讀或做題練習所取代。
很明顯,當前我們的口語考查、課外長篇閱讀考查、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考查均基本缺位。
1
口語考查缺位帶來的連鎖反應是語文教學普遍“裝聾作啞”
口語考查缺位有很多的原因。其一就是傳統的慣性。中國的高考歷史不長,但是語文考試歷史相對悠久。在有考試特別是科舉考試以來,中國的語文考試就是以筆試為主。
此外,在各種考試中,紙面上的筆試既方便操作、節約成本,又相對比較能保證評卷的穩定性。所以,當前的高考除了英語有口語之外,其他的學科一概采用筆試方式。
但是,口語考試的缺失,其負面效應不可低估。口頭表達能力是現代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世界上一流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大多是卓越的演說家。口語能力,特別是漢語口頭表達的能力,很明顯已成為中國學生未來能力的一大欠缺。
從學習效率角度看,信息控制論表示:一個人要想有效掌握信息,除了關注信息、吸收信息,還有對信息進行重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輸出,這才算是“有效掌握信息”。
“輸出信息”的方式是什么?除了紙面表達,更簡便有效的方式就是口語。所以,從教學本身的效率看,口語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
我們傳統的彬彬有禮且鴉雀無聲的聽講方式,不僅異化了師生關系、損害了學生主動發展的機遇,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率。不注重口語練習,已經明顯成為語文教育的一大缺失。而口語教學的回歸,有賴于口語考試的出現。
2
對課外閱讀的模糊態度,致使語文教學缺少基本生態
課外閱讀特別是課外文學名著閱讀,在語文能力發展中一直有毫無爭議的地位。任何一個具有較好語文素養的人,都與長篇閱讀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國際上很多語文教學,都選擇在語文課程中直接進行長篇名著的教學。
美國學者凱瑟琳?海爾斯對人的注意力進行了分類,其研究成果顯示:注意力有過度注意力和深度注意力兩種。一個人對周邊的信息有強烈的“吸納欲”,娛樂的、體育的、科學的、經濟的、原創的、模仿的,都希望統統包攬,這就是過度注意力。
而對某項內容能夠保持深切的關注和探究,這就是深度注意力。深度注意力是文明進化到較高階段的結果,因為只有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下才有可能體現。所以,深度注意力是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也是更應引起學校重視的一個方面。
語文學科唯有借助長篇閱讀和深入研究,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深度注意力。此外,碎片化閱讀導致邏輯思維能力衰退、情緒化偏見流行。
課外閱讀中的長篇閱讀不僅關乎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思維和能力,關乎學生個體的視野和習慣,而且關乎民族特性的優化。不會讀書的民族不會是更聰明、更有內涵和前景的民族。
語文教學,不可以不重視課外閱讀特別是長篇閱讀,而課外閱讀包括長篇閱讀的動力亦源自高考對課外閱讀的直接關注。
3
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亟待從“口號”落地為現實操作
時代發展到今天,學習不再是單純的“學術行為”,事實上早已演變為“社會行為”——學習的內容不是學習的目標,而是學生積極的、獨立的、社會性個體成長的過程。學生要借助相對寧靜的學校教育,專心修煉其獨立性,合理建設其社會性。
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把課程功能定位為聽說讀寫,或是“感受文化歷史”“積累文化素養”,已經遠遠不符合時代要求。信息時代,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更為重要。
學習的能力從哪里來?從學習的過程中來。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不要認為教書是教師教的過程,教師應該為兒童設計合適的主題和環境。”華東師大教授鐘啟泉則強調最好的學習是單元學習。
為什么要有單元、有合適的主題和環境?就是為了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有更多的自主行走、自我養育的機會,在電子信息環繞身邊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走出紛亂信息的包圍,實現人的主動性。
在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方面,語文高考最具有基礎和條件引領風氣。
上海高考獨立命題至今已有30年。30年來,語文考試保障了社會公平與學科測量之間的平衡,既保持了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保持住進步優化的態勢。
隨著社會文化和測試技術的發展,語文命題既要與時俱進,還要保持對教育的引領意識。
好的教學風向標應該能實現多種功能的綜合:既能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效,又能引導和促進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使之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
與此同時,好的“指揮棒”,有助于教師和學生了解別人、反觀自己,進一步熟悉學科標準、體驗人際關系的內涵;應該“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權”“確認學習者所有的學習范疇”,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關注語文學習中的學生的意志與情感的培養、合作學習與主動學習意識的強化和方式的引導,從而扭轉一味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伴學習與研究學習放在忽略不計的位置上的不良局面。
(作者系上海市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科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王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