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在全球范圍內全面推進,以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數字經濟時代已然到來。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保持了高位的年均增長速度,數字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逐步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完善數字經濟治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提高應用能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抓住數字經濟這一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對于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數字經濟的內涵和特征表現
關于數字經濟包含的具體內容,在中國國家統計局于2021年5月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中,將數字經濟嚴格劃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部分。其中,數字產業化對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具體包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數字化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對于數字經濟的內涵和特征表現,專家學者有很多表述。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認為,數字經濟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數據支撐。數據資本取代實體資本成為支撐價值創造和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字經濟最本質的特征。數據資本是指包含海量信息的流通數據經由分析處理技術衍生出的集成信息資產(如大數據)。利用數據資本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是開拓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服務的關鍵。第二,融合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使創新過程脫離了從知識積累、研究到應用的線性鏈條規律,創新階段邊界逐漸模糊,各階段相互作用,創新過程逐漸融為一體。第三,開放共享。數字經濟時代各類數字化平臺加速涌現,以開放的生態系統為載體,將生產、流通、服務和消費等各個環節逐步整合到平臺,推動線上線下資源有機結合,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形成平臺經濟。這三條新特征貫穿數字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動力。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要素
關于數字技術的簡單理解是與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的各項科學技術,目前最常見的是被合稱為“大智移云物區”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信息這一人類知識載體的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與處理方式,催生了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進而改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
專家學者們認為,當前數字經濟發展勢頭依然十分強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要掌握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保障網絡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早日突破核心技術難題。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如高端芯片、關鍵基礎軟件等領域的研發突破和迭代應用,同時要提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的創新能力,加強量子信息、先進計算、未來網絡這些前沿技術布局。力爭在一些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只有夯實技術基礎、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把控好數字經濟的“命門”,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長周玉表示,“最近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繼續實施‘頭雁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吸引年輕的創新創業人才來到黑龍江,哈工大也將繼續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的產業領域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周玉認為,大數據具有巨大產業發展潛力和廣泛應用前景,加快推進黑龍江省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對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培育數字文化產業 推進行業健康發展
數字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動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促進文化傳播等方面有積極作用。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認為,可以從源頭出發,加快打造優質可持續的數字文化內容生態。政策引導從業企業下大力氣培育和鼓勵創作者,進一步利用好中華文化的“富礦”,用情用力用心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的精品力作;推進相關部門與地方政府持續加大與游戲、影視、網文、動漫等數字文創企業的主動對接合作,進一步引導國內數字文化企業與民俗和區域文化從業者、研究者進行平臺交流,開展更加體系化的對接與共創,增強數字文化產品創作的內生動力。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持續治理影視、文學、動漫、游戲作品侵權等行業亂象,保護數字文化行業從業者的合法權益。
專家建議,司法機關進一步推進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相關侵權訴訟的理論研判與司法實踐,有力打擊針對原創數字內容的新型侵權行為,進一步發揮相關法律對創作者的支持作用;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協同治理與懲處力度,有效打擊數字文化領域的網絡灰黑產亂象,持續推進行業健康發展。
針對新興商業模式遇到的IP糾紛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制定相關制度規范,形成有序競爭、良性發展的市場規則,兼顧行業發展、社會效益以及業內各主體的利益。
中國科學院大學馬一德教授認為,快速發展變化的數字經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制度需求。他因此建議,在數字經濟治理中,完善數據產權保護的法律機制應當成為重點工程。
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智改數轉”
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將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專業、高效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予以支撐;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改變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育形態的不斷創新。應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改革,搭建數字化的社會實踐平臺,通過數字技術搭建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利用信息技術樹立大學生就業、創業觀,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展望未來,數字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占比必將進一步提升,數字產業規模必將不斷擴大,產業數字化進程必將進一步深入。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是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融合程度和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的智能化,重塑大學形態。”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提出,當前,應加快促進高等教育“智改數轉”,為教育數字轉型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成功經驗。
熊思東認為,在高等教育新基建推進中仍面臨缺乏可參比的建設標準指引、缺乏融合等問題,高校網絡平臺資源建設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還未實現有效銜接,缺乏適應當下、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為此,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把“智改數轉”作為高校新基建核心內容,加強統籌協調,制定統一標準。在此基礎上,增大投入力度,設立專項經費支持高校“智改數轉”,加大支持力度,讓高校“敢轉”“愿轉”“會轉”,鼓勵高校積極培養適應高等教育“智改數轉”的人才。此外,還應積極推動校企合作,推進智慧治理,關注信息安全,讓高校“智改數轉”規范有序高效推進。
對于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我們充滿期待。(《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黃蔚 通訊員 徐翔)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微信公眾號
作者:黃蔚 徐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