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日前,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回小校長馬曉燕告訴記者。
2021年5月,自治區文明委授予馬曉燕“自治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6年,馬曉燕擔任金鳳區第四回小的教導主任,主管學校教育教學,后因工作需要調離該校。2020年9月,馬曉燕回到金鳳區第四回小擔任校長。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讓她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格外關心。
“學校如何給教師、學生樹立一種信念尤為重要。”馬曉燕表示,金鳳區第四回小在辦校之初就有了校訓和辦學理念。2020年9月,她剛回到學校時,隨機問了幾位教師和學生,發現他們都不知道校訓和辦學理念。“當時我就想,一定要為學校樹立一個簡單明了的校訓。”馬曉燕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馬曉燕一直很喜歡這句古語。基于此,她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定為“明德至善、博學至美”。在她看來,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彰顯人性中的真善美,她決定用最樸素的話語傳遞校訓,最終將校訓定為“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馬曉燕希望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小事中學會做事、做人的道理。為此,她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承紅色基因”教育活動、“講好抗疫故事”活動、“勞動美”社會實踐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讓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品質根植于孩子心中。“2022年,我們打算利用學校空地,建一個智慧溫棚,為學生提供更多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馬曉燕說。
談及未成年人的教育事業,馬曉燕呼吁更多的家長能夠參與其中,形成“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模式。“學校成立了三級家長委員會,全校36個班級都成立了家委會,每學期舉辦2次以上家長學校活動,為家長提供便利的教育服務。”馬曉燕表示,該校通過專題講座、觀摩研討等,開展家教知識宣傳,促進親子共讀等教育活動,不斷提升家長的育人水平;每學期班主任老師至少2次深入學生家庭,對特殊家庭學生、留守兒童、貧困生、單親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和行為偏差生,有針對性地采取幫扶輔導和其他助學措施;學校建立教學開放日、家長接待日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聽取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建議。
“未來,學校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共同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馬曉燕說。(記者 王沛瑤)
(寧夏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