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宮八卦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新東方、學而思等校外培訓機構紛紛停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而保留高中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業務,畢竟高中階段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并且還面臨著高考的剛需。
然而,各家校外培訓機構僅存的一點點“希望”恐怕也將破滅。
近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從辦學方向、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管理、學生發展等5個方面明確了普通高中辦學質量的評價標準。
按照要求,普通高中學校要“統籌制定教學計劃”“按照課程標準實施教學,不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嚴禁高三上學期結束前結課備考”“合理安排學生在校作息時間,充分保障學生睡眠和自主學習活動時間,嚴禁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等。
盡管《評價指南》面向普通高中學校,但實質上給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定了性。此前,在“雙減”實施過程中,就已明確“高中階段參照執行”。如今,普通高中學校的“禁補令”對于校外培訓可謂一視同仁。
以往,針對高考,不少普通高中高二就上完高三的課程早已成為常態。現在,高三上學期臨近結束,教育部方才提出《評價指南》,顯然并非針對應屆高三的學生。此舉,無疑指向高一、高二的在讀學生以及未來考入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們。在一定程度上,《評價指南》延續了“雙減”的政策要求。
其實,在學科類校外培訓中,高中學生參加校外輔導的學生占比最小。個中原因,就是高中階段校內課業壓力大,幾乎占滿了校外的學習時間。即便當年的學而思,高中輔導班也出現了不滿班的現象。
可是,依據《評價指南》要求,把“正確處理考試升學與發展素質教育的關系,將高考升學率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結果之一,不給年級、班級、教師下達升學指標,不將升學率與教師評優評先及職稱晉升掛鉤,不公布、不宣傳、不炒作高考‘狀元’和升學率”作為重要考查要點。
普通高中學校校內“減負”的做法,有可能刺激高中階段的校外培訓需求。從目前家長們的認知來看,子女就讀普通高中學校的目的,當屬考取“雙一流”或者之前的985、211的大學。鑒于《評價指南》的規定與家長們需求的“背離”,不排除高中階段校外培訓剛需驟增的情形。
不過,在經歷了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后,教育部門面對這種情況勢必會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根據“推動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著力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傾向”的原則,教育部門必然不愿意校外培訓機構所造成的“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和教育理念”。
由此可見,將高中階段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輔導“一勺燴”勢在必行。這也就是將此前“高中階段參照執行”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