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改革后,自主招生考試有哪些變化?
1.自主招生考試安排在高考后,與高考備考不沖突。
在過去的自主招生考試中,考試時間安排在高考前進行,俗稱“小高考”,很多學生擔心耽誤高考備考進程,所以放棄機會,自2015年高考起,自主招生的筆試和面試改在高考后進行,一般為6月13-15日,通過初審的學生將增加一次被理想高校降分錄取的機會。
2.過去的校薦限制名額改為現在的自薦為主,學生的自主性更強。
在2015年以前,學生想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必須拿到校薦名額方可,改革后,將“校長推薦制”改為了“自薦”報名制,要想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必須得具有“學科特長”或“創(chuàng)新潛質”。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將擁有更多機會。
3.“硬指標”的“紅線”,“軟指標”的特色性凸顯。
改革后的自主招生也并非完全敞開胸懷,很多高校規(guī)定必須符合一些“硬指標”的條件才能申報。所謂“硬指標”,指的是“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比如廈門大學,在招生章程中提出了6條報名條件,全部與學科競賽獎項和作文獎項這類創(chuàng)新潛質相關。如果不符合條件,就不具備申報資格。在2016年的自主招生申報中,競爭更為激烈,更注重考察考生的這方面特質。
4.自薦信作用突出,推薦信影響淡化。
在改革后的自主招生篩選中,學生的實力將通過證明獎項或實踐活動的證明材料印證,自薦信將重點說明學生的申請初衷和特質。在查看自薦信時,老師會快速預覽,所以自薦信的寫作一定要重點突出,書寫自薦信一定要要“換位思考”的新作心態(tài),將與所申請專業(yè)匹配的亮點突出,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推薦信的作用在改革后降低了,但書寫中也要注意諸多細節(jié),有的家長為了不麻煩老師和校長自己代為書寫推薦信,但寫作過程中卻一不小心暴露身份,比如著較多筆墨寫孩子在家中和生活中的表現。
自主招生考試到底對哪些學生有利?
1.自主招生的一個最低門檻是一本批次線(上海另議)。
對于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多了一次機會。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如果符合條件,當高考成績超過該校在當地模擬投檔線下60分,其不低于當地一本線的考生,即予錄取。
如果學生成績很難到一本線,也沒有特別的獎項或極為突出的單科成績,那么希望通過這項考試突出重圍會很困難。
2.自主招生改革后,專業(yè)匹配度更高。
如果考生參加本科第一批次錄取,在選擇大學的對應專業(yè)時,如果以沖的思路來報考志愿,很難進入滿意專業(yè),但如果參加了自主招生考試并通過,不但可以加分,還能夠被申報的滿意專業(yè)錄取。
如果學生有很明確的專業(yè)意向,按照平常分數理想學校有可能沖入,但很難進入理想專業(yè),那么自主招生就是一條捷徑,幫你穩(wěn)穩(wěn)進入希望的專業(yè),所以在選校申報中不要孤注一擲沖高,與本身水平相當的學校也要認真考慮。
3.對有特長的學生來說,偏科也能進名校。
自主招生偏愛有特別稟賦的學生,這類學生在高一、高二的學習中,補短板應該,但讓自己的“長板更長”并取得更高層次的獎項也很重要。
偏科學生的偏好科目如果很牛,那么有規(guī)劃地學習和考試,取得對應的獎項和證明材料很重要。
4.自主招生考試時間改變,學生考試壓力減輕,“拼家長”愈演愈烈。
自招改在高考后考,學生的時間壓力減輕,但并不意味這件事情變簡單了。改革后,所有資料通過網上申報,需要通過網絡上傳上傳所有文書及證明材料,雖然更透明,但繁瑣程度也可見一斑。另外在選校中,如何定位學校和專業(yè),如何搭配選擇,很多學校在申報中還規(guī)定的同時申報的學校數量等,要統(tǒng)籌安排。更不用說自薦信、推薦信的準備等等,這些都加大了申報的難度。在高考的最后階段,學生一般是不過多參與此事的,絕大部分的工作都落在了家長身上,所以也不得不說自主招生也是真心需要“拼爹拼媽”的。
自薦信的準備、軟硬件實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自主招生這件事學生和家長該在更早的時候予以關注。思路清晰,文筆卓著的學生如果在自薦信的書寫中表現出自己的卓越才能,不妨抽點時間關注此事,不拘一格讓自己精彩亮相。課業(yè)壓力大,委托父母重點參與的,家長需要多思、多問,打開思路,清晰目標,找準定位,積極為孩子爭取最優(yōu)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