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開頭,我們給大家講述一位舊金山老華人的故事: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這位老華人在舊金山非華人地區開了一家改良式的川菜館,戳中了美國當地人的痛點,讓美國人不去唐人街就可以吃到非常好吃的川菜,生意做得越來越好。他的老鄉們看到這個商機,也紛紛在旁邊開了四五家中國餐館。最后大家的生意都不太好。
老華人總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喜歡在看到一件事情非常有潛力的時候,就蜂擁而至的追上去,企圖分一杯羹。慢慢的大多數人忘了“為什么”,而過多的關注“怎么"。
當我們看到同學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孩子的同學都在留學,一個個海歸回到了國內找到很好的工作,有很好的發展,我們突然發現留學好像是一個趨勢,是一個必然,甚至是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慢慢的讓大家忽略掉了為什么要留學。
如果知道為什么留學,其實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得到最大的收益。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中國人走過很多路程,留學的趨勢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第一批留學生,比如民國時期的詹天佑,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當他們在吳淞口碼頭上船之后回頭看中國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國家,他們的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法,他們帶回來的是中國當時所不具有的世界先進技術,而這一批人的留學出產率是非常高的。
第二批留學人才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后,他們是一批自然科學人才,他們走到國外,由于當時國內政策的限制,他們起步較晚無法在國內發展,他們的目的是要在國外學習,達到他們領域中的頂峰。

八十年代留學的時候有三道鴻溝,第一道鴻溝是語言鴻溝,當時的他們只能從英漢詞典上來學習英語語言。
第二個鴻溝是文化上的鴻溝,我們現在的孩子是聽著格萊美看著好萊塢長大的,在留學之前我們就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國外文化,但在那個時候,他們去到美國是完全陌生的,到了美國的第一感覺就是身處“外星”。
第三個鴻溝就是物質上的匱乏。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當時的留學生為了節省自己的費用,每天早上煮一鍋粥,用筷子分成四塊,形成粥塊,早中晚各一塊,晚自習之后再吃一塊。如此簡陋的情況他們都堅持了下來。
我們現代中國的留學生,已經不會在這方面有困難,卻忘記了上一代留學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也就是我們真正抱著為什么去留學這些啟示,才會給自己更高的起點,才會知道我們能給未來的社會帶來什么改變。
相比于中國的學生,美國學生自己的目的性更強。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在華授課期間看到中國學生的現狀,上課的時候大家都往后面做,甚至睡覺,生氣的拍著桌子說:在美國只有想上課的學生才會出現在課堂里。
2015年的數據,中國美國兩國大學錄取率為40%,城市里的大學普及率中國將近美國的兩倍多。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現象,為什么美國的學生在大學里的學風都非常好?正是因為真正想上學的學生才會走進課堂,那些不想上學的學生會有自己其他的出路。
美國高等教育的長處絕不僅僅是名師云集、教育體制、高等學府。而是背后的邏輯,即短板效應和長版效應。中國的教育一直以來注重的是短板效應,也就是木桶效應。就是一個木桶最短的木板決定能裝多少東西。特別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很多老師注重的是學生“拖后腿”的科目。
而在美國,很多的孩子是在發展長板效應。如果學生有一方面真的是特別好,卻還沒有錄取,一定是因為你的短板制約了你的長版發揮。綜上所述,我們再來看美國大學的錄取,即硬件實力,軟件經歷,校園文化和社會價值的認同。

我們怎么選擇則學校呢?排名更多的是一種參考,除了排名之外,我們要看的三點,第一是聲譽與資源,Emory大學特別在乎學生求職的機會,他們的學生在大三大四的就已經有很多的實習機會在等著他們。
有些學校可能并沒有更高的排名,但是在校友網內有著很多的隱性資源。地理位置,圣何塞州立大學,2014年 Google公司發布 “我從哪里招的畢業生人最多”的數據,第一是斯坦福,第二是圣何塞州立大學。
大家都很吃驚,為什么這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卻得到了谷歌的青睞,請大家看一下這個學校的地理位置,這個學校處于硅谷的中心,再加上這所學校給予谷歌很多的學術資源,有很多谷歌員工在這里做研究。所以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就好像谷歌的預備軍一樣,也是谷歌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關于未來,語言的重要性,很多家長誤認為完成托福考試之后語言就過關了,但其實這僅僅是開始,尤其是學生在畢業之后還要進行求職面試環節。這也是未來我們所有的這一代留學人所要走的留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