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二字充滿著心酸與無奈。學生歷經多年寒窗苦讀,最后卻無緣大學。因此,家長們也紛表擔憂。高考落榜還有其他補救的辦法嗎?或許高考落榜要如何做?也就是怎么辦的問題。對于這些,以下將做一些分析,關于落榜的后續問題。

1.復讀
復讀是最直接的辦法之一,學生如果還想繼續深造自己,進入到目標院校。那么再戰一年。當然,這對于部分平時成績有基礎在的、高考因為某種原因成績考砸的學生來說,復讀是見效最快的。如果學生平時的績點較低,高考落榜分數也在意料之中,則需要做好長期攻堅的準備,因為過程會比較難,這就要學生有頑強的意志力和抵抗壓力的能力。
2.注意各高校發布的計劃外招生
在高考錄取批次結束后,有些高校會在國家計劃招生外再進行一次招生工作,這次的招生與國家計劃招生計劃無關,是由各院校自主招生。要說的是,這些高校招錄的專業基本為技能型,大多是一些實用性較強、新型的熱門專業。在這些招生院校中,有公辦學校招生,也有民辦學校招生。學生如果順利錄取,則可以在校全日制學習,但是沒有學歷學位證,只能自己考相關的自考等學歷證書。
3.留學
國內落榜的學生,可以考慮去國外留學。相對于中國的高考競爭形勢,國外的錄取較為輕松,尤其是對在華人群開放的留學政策。學生在規劃出目標留學城市以及相應的報考要求,接著準備雅思考試,首先過了對應國家對留學生的英語要求,提交申報材料,等待錄取。不過,要說的一點是,留學的開銷比較大,這點要考慮到自身以及家庭的經濟承受范圍之內。
每年高考都異常的激烈,學生們“爭奇斗艷”,以分數制勝。然而在志愿填報環節,不少學生也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落榜。仔細分析,導致學生落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第一,填報志愿少,只報取院校的一個志愿,且不服從調劑。
第二,達到了院校,沒有達到所報考的專業線。
第三,沒有掌握適宜的志愿填報技巧。
第四,招生院校過于火熱以及專業熱門,報考人數眾多,競爭大。
第五,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達到院校專業的要求。
第六,政策性落榜。各省市招生計劃有限,沒有了名額。
自古以來,勝敗相生相伴,有勝即有敗,勝利者高聲赫赫,失敗者低垂噓噓。這是一直以來的現象定律,向來受到稱贊的只有勝利者,無人送暖失敗者。失意人在一片被吹上勝利者號角的燥熱環景中,淡然收場。但,誰說,失敗者不能被看見,他們與勝利者同樣閃耀,都一同經歷了那三年的困苦時光,他們的努力印跡在每一堂課上、每一張張試卷上。
落榜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隨意否掉以及踩傷任何一位考生,相對于超常穩定發揮的學生,那些就算失敗一次依舊堅定目標向前走的學生也值得令人敬佩與夸贊。比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作為教培行業的領軍人物,他當年三次參加高考,最終不負有心人,成功進入理想大學。因此,想要說的一點是,不管是一次就勝,還是二次三次,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心中有切實的目標感,最后的結果不會差。
落榜雖說沒能順利進入理想院校學習進修,但也不要一直陷入循環里,給自己戴上落榜生的失敗帽子。而是要馬上走出來,為下一步做好規劃籌謀,再一次搭建心中閣樓。不放棄學習,始終是進步的主旋律。這不僅僅反映在高考上,還反映在世界的方方面面上。一次失敗并不是推翻重來,而是吸取經驗之后,修筑的大船,等再一次揚帆遠航,待凱旋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