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總統換人,美國教育政策會發生什么變化成為當前世界教育領域的一個話題。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特朗普內閣教育部長人選的確定,其教育政策的基本路線逐漸顯現:限制政府對教育事務的管轄權,支持家長充分的擇校權,反對強化全國統一的教育標準和評估手段,等等。其中“支持家長充分的擇校權”值得關注,如果實施,這意味著美國的基礎教育政策將更加利好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公共財政撥款可能會減少,將給貧困家庭的教育問題造成更大困難。
圖為美國中學生在課堂上。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從教育的視角來看,這一政策路線其實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權衡選擇問題。公平和質量是全球教育變革中的兩個核心關鍵詞。
一般來講,教育公平包含受教育權利的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所有的兒童都享有受教育權利且接受質量大體相同的教育,同時也有適合個性差異的教育。教育質量有兩項因素至關重要:一是確保學習者認知能力的發展。二是強調教育在促進學習者的創造力、情感發展以及幫助他們樹立應有的價值觀和處世態度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全球對教育水平的評估是將公平和質量二者綜合考量的,比如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項目,就是使用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構成的二維評價體系。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提高全民教育質量,促進全民享有優質教育。然而在每一個教育體系的內部,即使是美國這樣經濟發展水平高、教育經費投入量大的國家,也同樣要面對“公共教育經費應該怎么花”這樣的問題。
美國私立學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總體上好于公立學校。他們有一項免費學校午餐或較低價格午餐的政策,學生是否有資格享受這一政策取決于其家庭經濟收入,這一指標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2003年,全美私立學校有6%的四年級學生和11%的八年級學生可以享受這一政策,而公立學校,有44%的四年級學生和36%的八年級學生可以享受。
居住社區的富裕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區域學校的教育質量,美國那些貧困家庭和少數族裔聚集的社區,公立學校的水平原本就相對較低。未來特朗普政府若支持家長充分的擇校權,表面上看是促進教育公平,但對于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卻并沒有多大意義,而且減少對公立學校的財政投入可能導致公立學校品質進一步降低,這些家庭的教育狀況或雪上加霜,從而使得不同經濟收入水平的家庭享受到的教育差距擴大,更加失衡。盡管特朗普在競選綱領中提出,將推出200億美元聯邦撥款的教育券項目用于支持貧困家庭的學齡兒童自主擇校,并呼吁各州在此基礎上追加撥款,以此保證貧困家庭學生能獲得擇校基金。這看起來好像是雪中送炭,然而事實是這“雪”正是由這一政策的前提政策造成的,因此這更像是一個“補丁”而不是“雪中送炭”。
放棄現行美國公立學校系統遵循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學原則,通過教育券項目鼓勵自主擇校,這可能和世界各國倡導的教育理念相反。教育的作用并不只是服務和促進經濟發展,也包括減少貧困、犯罪,完善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等等。單純優先教育質量,無疑會帶來提高教育科技國際競爭力的效益,這種效益將是明顯可見的,然而也是短期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選擇,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礎上,提高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也許未來的美國政府在教育問題上應該學習一下芬蘭。芬蘭在“以教育公平為基礎,更好地提高全民教育的質量”方面值得全世界學習。芬蘭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名列前茅,學生間的差距很小,家庭社會背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也很小。正是因為芬蘭教育實行全國統一的教學設施、經費投入和教師資格標準,以確保每個學生都享有均等的優質教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弱化競爭、倡導信任,結果是大多數中小學生都選擇就讀離家最近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