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十月份,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招聘旺季,與往年一樣,一方面各大企業羅列各種職位、拋出各種條件吸引大學生們的眼球;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們也是背著一書包的簡歷,在盲目地四處投遞。這樣的場面,無不驗證了大家常說的:就業難!
可是作為為企業招聘人才的HR,卻為招聘難、選擇適合的、能夠留下并且進一步培養的員工更難而頭痛~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只有四成本科生在畢業三年內沒有選擇跳槽或轉行,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薪資福利偏低。
其實所謂的發展空間不夠、薪資偏低,從很大程度上講都是借口,根據我多年企業HR的經驗,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專業選擇錯誤,導致職業選擇錯誤
在我工作過的企業中,經常看到不適應所學專業的畢業生,那么他們雖然就讀了某個專業,并且也通過了種種測評,進入了該企業,但是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依然會因為對所學專業的不適應進而發展成為對這個職位的不適應,導致最終的離職。
二、院校背景,進入了不適合的企業
因為就讀于某些行業院校,或是因為院校的某些專業是某個行業或大型企業定點招聘單位,所以理所當然的進入了該行業或該企業,但是真正進入工作的時候,才發現極大的不適合,導致離職。
然而,這些離職后的同學,有時會經過幾次碰壁,不斷調整后,開始對自己進行重新的職業規劃,在這類同學中,大多數會選擇與其專業相差很大的工作。比如,最近我遇到了幾位這樣的同學,在大學階段,學習的是建筑學,可如今卻學起了中醫,并且學得如魚得水,用她的話說,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在各種工作、職業間跳來跳去,卻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們求職的成功率不高?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們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在入職不久又離職了呢?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在高考志愿填報時選擇專業、選擇學校出了問題。
高考志愿填報,并不是根據考生的分數,選個學校,再翻翻招生計劃,選上幾個專業那么簡單,而是我們要通過高考志愿填報去為孩子規劃他的未來:規劃他未來所從事的職業、規劃他未來所在的行業、甚至規劃他未來的生活……
值得欣慰的是:在上周的善擇志愿家長課堂上,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高三家長,而是更多高一、高二,甚至初三家長的加入,這說明通過這些年的努力,重高考、輕報考的現象在這兩年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考生意識到高考志愿填報的重要性,開始越來越早的為孩子的未來做打算、做規劃!
不要讓孩子在進入大學后,因為對專業的不適應而選擇退學復讀;
更不要讓孩子在進入職場了,因為對職業的不適應而不斷跳槽;
孩子們努力了十幾年,家長付出了十幾年,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那么如何利用孩子的高考成績,去為孩子爭取一個對得起我們如此付出的未來呢?重視高考志愿填報吧,因為高考志愿填報是孩子人生規劃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