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個話題,可能會有不少人認為我是杞人憂天。會高談闊論的說什么平行志愿高校提檔比例降的很低,什么服從調劑就能提檔不退、保障錄取。這些都是我以前講解平行志愿經常提到的內容。然而為什么我今天要特別提到這所謂的小概率事件。實在是因為批次合并后,退檔的命運確實是較以往更為悲慘,這種顧慮很可能會影響以后報考的分析方式。對于整體來講,一個學生落榜的結果也許只能給考試院和高校帶來不到萬分之一的“差評”,然而對于學生個體來講,這卻是百分之一百會影響其一生的“事故”。以往“被退檔”只能說是考生最“遺憾”的結果,而如今“被退檔”將成為報考最“可怕”的結果。
作為升學規劃的咨詢老師,一直以來對于錄取結果的預測是非常重視的,報考最看重的是錄取的若干種可能性是否在預料之中,報考的方案是否能夠有效規避風險。以往利用一二本和二三本的銜接進行志愿保障的案例也十分常見,雖然往年的錄取結果并沒有使學生掉落批次,但整套方案對于志愿風險的規避卻能夠做到讓心中了然。而批次合并后這種報考隱患實在是讓人有些擔心了。說到這里,可能很多對于錄取規則不太熟悉的家長并不理解我擔憂的原因,我現在用簡單的文字將現在各省都在使用的平行志愿投檔及錄取規則說明一下,讓家長更容易理解。
當考生的高考成績已經確定,并且填寫好志愿申請表提交給本省考試院以后,到錄取結果出來之前,考生的檔案要經歷本省考試院投檔和高校錄取兩個環節的工作,兩個環節相互銜接但各自獨立。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開展工作的是本省考試院。按照平行志愿分數優先的投檔規則,考試院要匯總所有本省考生成績,分文理科(文理科招生計劃不同),按照先比較總分再比較單科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排序(各省單科比較方式并不相同);以位次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檢索考生的志愿申請表,這個階段考試院只關注你報考的院校;如果平行志愿第一所院校目前考生報考數量不足以滿足高校完成招生計劃的錄取工作,那么該考生的檔案即向第一所高校投遞(按照計劃人數,投檔比例在105%以內);若已滿足則繼續檢索第二所學校,直至該名學生報考的幾所院校順序檢索完成。最終考生的檔案面臨兩種結果:或被考試院投遞到某所高校;或未投遞成功,檔案滯留考試院。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考試院將考生檔案投遞給某所高校,那么這名考生的檔案算是處理完畢,即便這所高校是平行志愿的第一所高校,也不會再去檢索后面的院校了。
當考生檔案被考試院投遞到高校,第一個工作環節完成,接下來就是高校的錄取工作。高校會按照自己設定的專業錄取規則,將進檔考生分配到對該省有招生計劃的專業中去。在專業分配過程中,未能被某個專業錄取的考生檔案會被高校退還給考試院。
以上簡單闡述了平行志愿投檔錄取的過程。反應了每一個“階段”投檔錄取的全過程,這里說的“階段”可以理解為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等每個批次。每個階段投檔錄取完成后再進行下一階段投檔錄取工作。所以批次合并以前,一批院校的未被錄取依然不影響二批院校的投檔錄取工作。然而批次合并后,失去了下一階段的銜接,失去了再一批院校錄取的機會。
那么在整個錄取過程中,退檔的風險究竟出現在哪里?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考試院會向高校投遞招生計劃105%以內的檔案,而不是完全按照計劃數量來投遞。作為高校多要檔案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有些學生對于專業要求很高,又不認可調劑,學校無法滿足該考生專業需求;又或者有些學生不符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在這些可能存在的由于考生方面原因,不能完成招生計劃的因素客觀存在的前提下,高校也只能多“要”再“退”。當然,地方考試院如果強制給高校投遞招生計劃100%數量的檔案也并不是不可行,只不過那有可能造成參與“征集志愿”的高校數量急劇上升,影響高校招生質量的同時,也給自己找了不少麻煩。所以,“不多給”或者只“只多給一點”就成為了投檔的常態。但就是多這“一點”讓我們看到了退檔的可能性,并且一些高校很可能并不是對那些高分的學生予以退檔處理,而是選擇進檔分數處于投檔分數邊緣,成績不存在優勢的考生。
所以,在沒有下一個批次的銜接的情況下,我們最關注的問題將會是,現在志愿申請表里報考的幾所學校是否一定會被錄???畢竟沒有退路,我們總不能指望因為生源不足而進行征集志愿的學校能有多么理想。然而錄取的保障應該是高校來承諾的,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似乎連“服從調劑就不會退檔”的明確說明也沒有在高校招生章程中體現出來。對于這一點我們倒是可以理解,畢竟計劃名額要是已經滿了,我嚴格執行招生計劃不算錯誤,對你只能是很抱歉了。
當然有些省份考試院要求高校對于服從調劑的進檔考生“投檔不退”應該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然而如山東省考試院一樣把規定公布出來的卻不多見(下面文字節選自山東省教育考試院)。
“
《山東省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工作意見》
五、錄取原則及要求
(一)錄取工作按照“學校負責、招辦監督”的原則實施。高校須按照向社會公布的招生章程進行錄取。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體狀況符合相關專業培養要求、投檔成績達到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并符合學校調檔要求的考生,是否錄取以及所錄取的專業由高校自行確定,高校負責對已投檔但未被錄取考生的解釋及其他遺留問題的處理。對實行平行志愿的批次,在已確定的投檔范圍內除正常原因(專業不服從、身體受限等)退檔外,一般不允許退檔。
”
始終工作意見還是意見,比較極端的問題依然可能出現。比如:高分專業沒有條件限制,低分專業均有特殊要求。那成績不夠高分專業,身體達不到低分專業,服從調劑是否也無用?又或者高校與考試院溝通沒那么順暢,既然“我不歸你管”,那我多拿了“一點”又退回來“一點”,你又如何說呢?畢竟調檔之前高校哪會那么清楚今年進檔的學生會是個怎樣的情況。
既然批次合并后,會面臨后果嚴重的退檔問題,那么對于所有檔案被留在考試院的考生,征集志愿將成為最后的上大學的機會。各批次完全合并后相應省份極有可能采取多次征集志愿的方式,讓檔案滯留的學生能盡量有學可上。
新政策出臺,各地考試院會以何種方式應對,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志愿報考是否還可以打“擦邊球”?以往平行志愿幾沖、幾穩、幾保的報考策略是否還可行?畢竟服從調劑有些時候不一定能夠完全避免“退檔”,也要看看高校是否“任性”了。一旦風險出現,可能作為家長除了要關注錄取分數,也還必須掂量掂量這所目標院校是否有過“多拿再退”的情況。想必屆時,高校的投檔比例和退檔情況也不得不公布出來,提醒家長小心應對有些風險較高的院校。
除了政策調整對于報考的影響,一些以往針對“批次”設定的特殊政策也要做相應的調整,比如自主招生上一本線即可錄取的優惠政策,在今年一些高校的自主章程中也進行了適時的改變,高校將此種優惠條件交由地方考試院決定,由考試院規定自主招生相應最低錄取控制線。還有一些特殊類型專業(農林地礦類)可以批次線下降分錄取的優惠政策,如今也已形同虛設。如何調整優惠政策,讓這些冷門專業更具吸引力,也將考驗高校的又一個難題。
對于志愿填報來講,報考前的風險意識一定是最需要重視的。對于錄取結果,我們應該盡量做好預期。以防止錄取的“意外”造成學生一輩子的遺憾。未來改革的路上對考生負責,將會是家長、考試院與高校共同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