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報高考志愿,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的起點。如何在未就業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呢?很多家長和考生都是通過世界上聞名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來確定,尤其是現在網絡發達,考生和家長只要輕輕一搜,就能找到大量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試題,進行測試。并且測試之后,有些網站還提供測試結果分析,確實方便了不少正為職業方向煩惱的考生和家長。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一份案例:
去年的一位高三女生,性格內向也不喜歡和別人聊天。她媽媽在為她填報志愿的時候傷透了腦筋,因為,問孩子“將來想干什么”“有沒有想學的專業呀”。孩子不是愛理不理,就是滿眼迷茫的說“媽,我成績都很平常,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你決定吧”。最后,被迫無奈,家長聽同事建議,讓孩子做一份“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拿著孩子測試結果“現實型”,搜一搜“現實型”特質:

愿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偏好于具體任務,不善言辭,做事保守,較為謙虛。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恩,確實挺像孩子,接著往下看:推薦職業為技術性職業(計算機硬件人員、攝影師、制圖員、機械裝配工),技能性職業(木匠、廚師、技工、修理工、農民、一般勞動)。
發現這些職業里面還就只有計算機是目前比較熱門的行業,而且聽同事說這個行業前景很不賴,就定下了“計算機計算與科學”專業。孩子也沒意見,準備一切去上學了。
可是不到三個月,孩子就哭著回家了。因為到了學校,才發現孩子班級里女生特別少,孩子在一群大老爺們中,整天緊張兮兮。更難受的是孩子對“計算機語言”完全沒有興趣,也總算錯了“數學”,一切都顯得那么孤單無助。
也許看到這里,您會覺得是家長選擇專業太草率了,應該在測評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孩子的特性來,可這份測試不就是孩子個人特性來的答案嗎?在這里我們家長普遍都會存在的一個難題:如何正確解讀職業測評結果?

其實,家長在解讀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憑借自己現有的經驗來解讀,反而忽略對個體和職業雙方差異化的動態考慮。比方說:
(1)現代社會職業劃分越來越細,社會活動的要求和規范越來越復雜,各種職業問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所以對個體的吸引力和要求也就迥然不同;
(2) 個體自身的生理、心理、教育、社會經濟地位環境背景不同,所樂于選擇的職業類型、所傾向于從事的活動類型和方式也就十分不同。
可見,對于家長來說,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要正確解讀職業測評結果是很難的。在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莫過于解讀專家。專家通過測評系統,看出學生性格特征、行為特征、心理特征、敏感度、規劃力、執行力等多方面情況,進而找出學生每個科目成績的進步空間大小,分別采用什么方法提高,給家長提出意見和建議,配合學生改善學習狀態,調整家長與學生良好的溝通方式等,全面助力學生的學習和職業規劃,確定好志愿填報的專業和院校選擇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