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王藝錠)“高校學生評教行為出現偏差,我們一般會認為是學生不夠負責任或是學院層面動員、組織不夠,很少從學校制度設計層面來" />

博士生專題論壇現場
人民網北京11月2日電(王藝錠)“高校學生評教行為出現偏差,我們一般會認為是學生不夠負責任或是學院層面動員、組織不夠,很少從學校制度設計層面來探析這種偏差產生的原因。實際上,制度既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也引導著有關行為的產生。”近日,在南寧舉行的2016高等教育國際論壇的博士生專題論壇上,南京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周繼良向記者表示。
基于在高校工作的經驗和思考,周繼良將博士論文題聚焦于高校學生評教行為偏差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我的理論分析框架是用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和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理論來分析高校學生評教的偏差產生原因,比如最近因為限購而引發的一些地方的‘離婚潮’就是制度影響行為的典型現象,學生評教行為也跟制度的影響密不可分。”
畢業于北京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目前任職于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楊中超此次帶來的博士論文是關于教育擴張對代際流動的影響研究。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通過擴招已經從精英化階段步入了大眾化階段,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普及化階段。“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數量、規模方面成就顯著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強調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結構。但是,回顧與反思高等教育擴招對社會、個體發展的影響同樣重要,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中作用的變化,為下一步的教育改革與政策制定提供思路與方向。”
浙江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朗擔任論壇點評導師。他認為,本次博士生論壇的一大特點是更關注我國高教領域改革,發展中面臨的重大、迫切的現實問題并著力尋求解決途徑,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了很大提升。“目前我國高教領域的研究正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從早期無序的、盲目的粗放型研究走向更深入、周密的精準研究,這一代博士生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據悉,作為“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年會暨高等教育國際論壇”的一部分,本次博士生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高校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30余位優秀博士生分享研究成果,并邀請8位博士生導師分別在4場專題論壇中擔任點評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