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最基礎的工作。對于高職高專院校來講,教學工作更是辦學的根本。我們開展高校校(院)長年度教學工作述職,就是要推動落實高校校(院)長親自抓教學這一重要制度,不斷夯實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本次高職高專院校校(院)長教學工作述職,是建立此項制度以來的第二次。剛才,聽了10位校(院)長的會議述職,有共性,都有一些亮點和特色,很受啟發。結合看了各校的書面述職報告,以及平時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走訪了解,總體上我有這樣一些體會和感受。
一是校(院)長抓教學已成為一種制度。校(院)長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親自研究部署教學工作,經常深入課堂聽課看課,優先配置教學資源,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深入企業了解需求,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營造了良好教學氛圍。
二是課程育人持續提升。校(院)長們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十分關注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思政理論課建設,重視“課程思政”工作。
三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推進。各學校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創新合作機制,面向需求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全省高職高專院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總額達20751.22萬元,比上年增長了11.07%。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達82.5%,比上年提高4.22個百分點。
四是創新創業教育不斷深化。47所高職高專院校建立了創業學院,各校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體系,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積極舉辦創意類、創業類、技能類等賽事和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我省高職高專院校2016屆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到5.78%,高出全國高職院校平均值1.88個百分點。
五是教學創新成效不斷提高。許多學校小班化比例,選修課及分層分類教學課程比例,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都有了明顯提高。據統計,全省高職高專院校小班化教學比例、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分層分類課程教學比例已分別達到49.6%、43.9%、40.1%。2016屆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的滿意度為81.89%,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為88.72%,專業相關度為61.08%,平均起薪水平為4019元(全國高職平均起薪水平為3773元)。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和分析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通過近年來的高校教學巡回診斷檢查和對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可以看出我省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各院校校(院)長抓教學工作不平衡,有的精力投入還不足,工作抓得不夠緊、責任壓得不夠實;有些學校專業設置和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緊密,優勢特色不明顯;有些學校專任教師數量不足,教學名師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有些學校實習實訓教學薄弱,設施設備陳舊,學生頂崗實習專業針對性不強;課堂教學形式單一,“互聯網+教學”還不普遍,課程思政建設推進力度還不大;教學型教師職稱晉升的政策還不落地,教學激勵的氛圍還不濃厚;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還不多;學校教學實驗和教務管理隊伍成長空間受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服務地方的能力還有待提升,等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我們每一位校(院)長都要站在“兩個高水平”建設的高度,來看待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學校在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向改革創新要活力,把抓好教學作為校(院)長的首要職責,放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借此機會,我再強調幾點。
一是校(院)長親自抓教學要更制度化。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與研究所、企業的根本區別在于教學功能。大學期間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也是我們的教學工作。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校(院)長更應該把教學工作扛在肩上,更應該走出辦公室、走出會議室,多進教室、多進實訓室;多走訪師生,了解師生訴求,深入研究教學狀況,統籌謀劃解決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各項辦學資源向教學集聚,夯實并不斷推動教學工作上水平。要自覺把校(院)長親自抓教學工作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并長期堅持。同時,要層層傳導壓力,建立和完善二級學院院長(系主任)教學述職制度、專業負責人專業建設述職制度和任課教師說課制度,壓實每一個崗位的工作責任,嚴格述職要求,完善述職評價考核,真正使教學述職測評成為推動教學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是立德樹人要更具體化。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立德樹人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辦學理念上,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關鍵是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時代性、實效性。要強化“課程思政”建設,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視課堂教學育人目標的設定、典型案例和教學方式的選擇,努力給課程樹“魂”,實施一課一“德”,切實將育人具體落實到教學計劃、教學環節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嚴格課堂教學紀律,健全課堂教學管理,引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切實承擔起教書育人、課堂育人的主體責任。要發揮好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基層教學組織的支撐、引領和基礎性作用,加強課程育人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提升教師既教書又育人的能力。學校要把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放在與教師隊伍建設同等重要位置,配足配強專職教學管理人員,關心教學管理人員的成長,為教學管理人員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
三是優化專業結構要再下功夫。專業建設是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的牛鼻子,按照辦學定位建專業,這是學校的頂層設計,我們必須化大力氣謀劃好專業建設這篇大文章。據統計,目前,全省高職高專院校共設置專業數311個,專業點數1258個,校均26個專業布點。其中面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專業占比分別為3.2%、30.3%和66.5%,財經類、文化藝術類專業布點數相對較多,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仍很嚴重。我們必須勇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內,根據社會需求、辦學定位、就業質量等因素,加強市場調研,認真分析研究,明確專業建設的目標與重點方向,樹立“有限專業”理念,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在數量上做減法,下狠心停招、撤銷那些辦學條件不足、第一志愿報考率偏低、就業狀況較差的專業。在優勢特色上做加法,緊密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我省八大萬億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數字經濟轉型,做強做大優勢特色專業群。探索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推進專業認證,加強跨專業交叉復合培養,強化課程標準建設,強化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專業人才預測、預警系統,努力使學校的專業建設既遵循教育規律又符合市場規律。
四是產教融合要謀新路子。深化產教融合,既是對高職高專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又是新時期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今年我省也將出臺實施意見。深化產教融合,主要目標是要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基本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彰顯高等教育的“四為服務”功能。我們要著力打造產教融合的升級版,將產業發展的先進要素、優秀元素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將產教融合落實到專業、課堂、教材、實習實訓、師資建設、質量保障上,實現產業與教育的互融互促。要主動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按照“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共同實施教學評價、共同打造產學研平臺”的運行模式,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要建設一批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健全學校與地方、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緊密協同的創新發展共同體建設,推進學校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增強協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協同集聚高層次工匠、協同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協同牽引產業升級能力。原則上高職高專院校新設專業應與相關行業企業共建。
五是課堂教學創新要下大力氣。學校要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持續推進課堂教學創新。要加大對教師投入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進的激勵力度,倡導優教優酬、優課優酬,建立對教學優秀教師的獎勵表彰制度。要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要強化實踐教學,原則上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要采取有效措施,創新人才培養辦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為核心,突破原有的“學術型”“知識型”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占據教學主導地位的瓶頸,打破傳統的學科(理論)知識的邏輯,基于認知發展和能力獲得的邏輯,緊扣能力培養,重構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內容。要加強在線課程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建設共享教學資源,持續深入推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方式,進一步激活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要完善課程評價,大力推進考試考核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核,積極探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多樣化考核方式改革,逐步實現課程考核從單純“知識掌握”考核,向“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轉變。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業,努力為每一位同學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六是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要綜合施策。把普遍建立創業學院作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抓手,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有效的、具有浙江特色的路徑。這幾年的探索也告訴我們,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簡單地培養幾個創業者、開幾個網店、獲幾個創新創業獎,而是根本的教育理念變革、育人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是當代青年學生綻放自己、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臺。每一所學校都要面向未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人才,高職高專院校也不例外。我們要在每一位同學的心里種下創新創業的種子,為他們明天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創新創業基礎。學校要系統設計,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省情民情,把激昂的青春夢、創新創業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強大的青春力量。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學校綜合改革緊密結合,發揮創業學院的綜合帶動作用,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進一步提升創業學院的牽引和協同功能。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走出去”相結合,強化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提高高職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
七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持續改進。學校要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教學巡查和建立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制度為抓手,加強人才培養、教學問題的梳理整改,尤其要在教學質量的標準制訂、資源投入、監控與評價體系、信息反饋與改進等方面,建立“檢查—反饋—改進—檢查”閉環式的保障體系,加強第三方評估檢測,形成確保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二級教學單位的質量監控機制,發揮校院(系)兩級教學質量監控保障機構在日常教學、教學改革中的指導、監督作用。要加強多種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教學檢查,開展對重要教學環節的專項評估和研討,及時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各環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確保基本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要堅持教學質量標準和行業職業標準相結合,引導廣大師生自覺開展“基于標準的教”和“基于標準的學”,不斷對照標準找差距,根據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結果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組織教學內容、評價學習效果、監督整改教學。要加強學生學業指導與管理,把從嚴管理和關心幫助貫穿始終,嚴格學生學業管理,嚴把培養標準,精準制定和實施學業預警和幫扶機制,確保每一個孩子不掉隊、不放棄。
八是教育教學要更廣泛地接受社會監督。大學是一個綜合體,既是在校師生的,也是校友的,更是國家和社會的。我們要牢固樹立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高等學校信息公開的要求,始終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全面、客觀、及時、準確地公開每項信息,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要主動征求和聽取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其相關部門、行業企業、新聞媒體、家長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包括對我們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今天請這么多的代表委員和相關部門的領導同志以及媒體朋友來參加會議,就是想讓社會來監督我們的教書育人工作,使我們的高職高專院校更加關注人才培養的社會評價,更加關注人才的用戶體驗,更加關注人才的培養質量。也衷心希望、真誠歡迎社會各界能更多地關心、指導我們所有高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多向我們提出真知灼見、金玉良言。我們高校的大門要向社會敞開得更大一些,更多地歡迎各方面人士到高校檢查工作、隨堂聽課、當面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