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醬油錢不能買醋”的尷尬少了
“過去叫‘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很多經費是專項撥款,只能干一件事,干別的就違規,要通盤考慮學校工作不得不冒風險。”
“以前,按基數撥款,校長也不知道今年能有多少錢,明年還能不能持續,所以無法做長遠規劃。”
隨著生均撥款制度的建立,這些尷尬成了校長們對往昔的笑談。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常務副主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慧波看來,生均撥款制度的全面建立,將學校的“財權”和“事權”有效統一起來,在一定范疇內擴大了學校辦學經費的使用權。
那么,有了經費自主權的校長們都在做些什么呢?
地處西部民族地區、屬于“艱苦行業辦學”的新疆職業技術學院,集中全力補上辦學條件短板。實行生均撥款制度以來,該校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新增1000多萬元教學科研實訓設備,改擴建實訓場10個,成立了“設施園藝技能大師工作室”等10個專業工作室;擴充圖書文獻資源;增加校舍建筑面積1.4萬多平方米。該校還通過從企業引進、從企業聘任、到企業鍛煉“三企途經”,著力構建人才“三梯隊”,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去年經費的增量部分基本用在教學上了,今年著重解決師資隊伍建設,下一步要解決信息化的瓶頸問題,”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鄒學忠告訴記者,“有了生均撥款做保障,可以圍繞這個目標從專業布局、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系統化地進行改革。”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專業建設為龍頭,緊密圍繞為產業發展服務做文章。院長王津說,生均撥款大幅度增加之后,學校提高了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從2014年底開始,學校連續為企業做了23個項目,合同金額達到1000萬元,增加了辦學經費的新來源。
“以前,每所學校獲得的經費投入不同,不具可比性。現在,同樣的學校拿同樣的錢,誰能把學校辦得更好,一比就看出來了。獲得權力的同時,大大強化了辦學者的責任,激發了辦學的活力。”周建松說。
“活錢”有了,還得要精打細算
按照政策目標,2017年,全國各地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將達到1.2萬元水平,對于不少地區來說,高職辦學經費將再上臺階。雖不能說日子富裕了,但可以說是兜里有“活錢”了。
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每一分錢都花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刀刃上?甚至,會不會有院校為了“人頭紅利”而盲目擴招?
“這確實對學校黨委的決策能力和校長的理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高等職業院校分會會長、山西財稅專科學校校長趙麗生說,“我們要及時更新理念,堅持績效導向,強化預算管理,科學制定學校滾動發展規劃,根據財力有序推進學校改革與發展,再也不能等錢來了才考慮干什么。”
“學生多了資源又跟不上,儀器設備、生均用地也要增加,否則就會影響學校的績效評價。”王津告訴記者,“陜西的政策是,從9000元到1.2萬元的增量不再按人頭平均分配,而是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根據辦學績效來分配,而績效指標主要依據是教育部去年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政策環環相扣,良性互動。”
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鄒聯克說,貴州省用“五招”確保管好用好經費。一是按國家要求體現績效導向,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促進內涵發展,防止學校吃大鍋飯、盲目擴招,經費安排向就業好、辦學質量高、改革力度大的學校傾斜,向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專業傾斜;二是強化市州一級政府、行業企業和民辦院校舉辦者的責任,進一步落實生均經費;三是綜合獎懲,對沒達到生均經費水平的地區,將不再予以獎補,招生計劃也會相應限制;四是通過資金投向安排,促進職業院校轉變辦學理念;五是關注績效評價,建立評價機制,并將評價結果用于調整高職改革發展政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要求,“2017年,對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仍未達到1.2萬元的省份,除不再給予撥款標準獎補外,中央財政還將暫停改革績效獎補;教育部將在下一年度招生計劃安排時予以必要限制,并對其高校設置工作予以調控”。
在談到生均撥款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時,茹家團說:“對地方來講,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省級統籌,二是要切實搞好績效評價,將績效理念貫穿于高職經費分配使用全過程,體現目標和結果導向。對于學校來說,要緊盯支出績效,注重內涵建設,防止和杜絕生均撥款人頭紅利誘惑。財政部、教育部將從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建立與完善、預算安排等方面,加強對各地高等職業教育投入情況的監測,學校也應該將有限的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